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2-01 09:23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拓展民族符号广度、传承民族文化深度、提升民族和谐程度、升级民族团结温度,精心呵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拓展民族符号广度
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融入全县工作大局,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任务。先后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红石榴街区、红石榴集市等固定宣传教育阵地,以浸润式宣传呵护各族群众共有文化精神家园。大力开展“线上”宣传教育,“乌蒙石榴红宣讲团”盐津分团宣讲活动常态推进,两年来累计开展宣讲51场次;利用村村通大喇叭、户外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常态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资料,不断扩大各民族共有文化宣传范围,提升群众知晓率。“线下”在乡村振兴示范点、旅游景点、车站广场等地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专栏等,并结合“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纵深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实现了社会宣传“面上”全覆盖。
传承民族文化深度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和传承保护力度。先后编撰了《百年盐津人》《盐津文物古迹》《盐津县脱贫攻坚大决战实录》《盐津县文史资料》等书籍和期刊,创作了《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牛灯》《拓荒牛》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作品。盐津苗族大唢呐、高竿狮舞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持续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三年来举办乡村文化节、美食节等民间文化艺术节15场次,就近依托盐津烈士陵园、马冰清故居等开展“追寻红色记忆”等活动。
提升民族和谐程度
坚持以民为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广泛宣传文明家庭先进事迹,在重要传统节日和时间节点组织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以文明家庭、校园、乡镇、单位、城市创建为抓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工作,推动“六种良好风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大力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总结一批典型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崇德向善、遵规守纪,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盐津样板,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升级民族团结温度
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切入点,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先后组织各族群众成立了党员服务、爱心帮扶、邻里互助、文体服务、便民服务、环境保护等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开展健康义诊、矛盾纠纷调解、结对帮扶、技能培训、科普宣传等爱心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村(社区)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通过打造“乡愁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不断筑牢各族群众理想信念根基。
通讯员 彭恒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