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1-28 10:06多年前,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小小的目标:走遍镇雄。
镇雄很大,如果按人口数量来排,镇雄县人口超过170万,是云南省第一大县。
镇雄国土面积3696平方千米,辖30个乡镇(街道)262个村(社区)。就是土生土长的镇雄人,要走遍镇雄的所有乡镇,估计都有点难,更何况我不是镇雄人。
于我而言,走遍镇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把经过也算作抵达的话,写这篇文章时,我算是基本做到了。
到昭通日报社工作的这几年,因为与同事汪舒共同策划赤水河系列采访,所以我有机会走进赤水河上游的很多乡镇,这为我走遍镇雄提供了可能。
机缘巧合之下,杉树成了我这个小小目标中的最后一站。
杉树在哪里呢?百度了一下,杉树乡,地处镇雄县西部,东接碗厂镇,南连花山乡,西、北邻彝良县龙海镇。下辖杉树、细沙河、凤栖、大保、海子、瓦桥6个村民委员会126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55.12平方千米。
杉树村是杉树乡政府所在地。如果以这个点为坐标,那么,杉树距镇雄县城约130千米。杉树也因此成为距镇雄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在昭泸、宜昭两条高速公路没有通车前,沿着以前的乡村公路,需要花上4个小时以上,才能抵达。
首先要交流一下“杉”的读音。我的老家在农村,那里气候阴冷潮湿,特别适合杉树的生长。由于地方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重视,退耕还林若干年后,故乡的山坡上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杉木林,生态极好,成为一个天然氧吧,每次回去看望老人,都感慨良多。上大学那几年,假期回去,也会参与栽杉树苗,没有想到为威信拥有全市最高的森林覆盖率作出了贡献。或许是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至今我一直把“杉”字念为shā,这一点,镇雄、威信、彝良一带有相似之处,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只有在用于杉木、杉篙的时候,“杉”才读为shā,而在其他的场合,包括杉树,均念shān。因此,媒体用普通话进行宣传报道时,都用了shān的读音,这是准确的。不过,那天在与杉树乡的干部一起交流时,还是把杉树念成了shā树,这可能就是入乡随俗吧。
去杉树是临时起的意。因为系列策划“在梦想的交汇处”的采访需要讲一个乡村创业者的故事,刚好我们在镇雄,镇雄的竹产业做得最好的是杉树、碗厂两个乡镇,而在细沙河创业的镇雄县众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先忠就是一个返乡创业的典型,是他促成了这次杉树之行。
在王先忠的记忆里,细沙河曾是镇雄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一个村。由于昭泸、宜昭高速公路的开通,刚好经过杉树,所以,交通更便利了。9月24日,天朗气清。从镇雄县城出发,沿着昭泸高速公路,我们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到了细沙河。如今的细沙河,已经蜕变为镇雄县最富有、最美丽的村庄,山上,万亩方竹生机盎然,满山翠绿,山下,上寨苗寨精致美丽,如婀娜多姿的苗家少女。山上的竹根水破土而出,汇成小溪,在寨子里潺潺流过,苗族同胞身着盛装,在寨子里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曾任细沙河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的罗修权见证了细沙河蜕变的全过程。以前,细沙河的山上只种苞谷、洋芋和荞麦,一年忙活到头,也填不饱肚子。2002年起,云南省林业厅(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挂钩杉树乡,引导扶持当地村民种植方竹和筇竹。几年后,竹子成林,竹笋上市,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大家纷纷响应,调整种植结构,陡坡、荒地都种上了竹子,荒山变绿林,每年可以采两季笋,户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截至2023年,全村共有竹林3800余亩,产量4000多吨,产值600万元。从村子背后的何家湾,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绿,85%的森林覆盖率,细沙河成了“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在外开砂石料厂淘到第一桶金的王先忠也看准了细沙河丰富的竹资源,2016年回到家乡,成立了公司,2020年1月,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竹笋加工厂,年生产规模超5000吨,年产值超8000万元。村子里有了竹笋加工厂,外面的客商也来收购,老百姓采来的竹笋不愁卖,难怪大家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的存款在山上”。
沿着细沙河向前,乡村公路上,每间隔20米至30米就会有一盏太阳能路灯,每棵灯杆上均刻有“竹乡杉树”4个字。山腰上,高速公路高高的桥墩展示着交通提速后给偏远的杉树带来的巨大变化。走了五六公里,向右转,往山上爬去,竹林与野生林把硬化后的乡村公路夹在中间,左回右转,有人家户藏在山间,升起袅袅炊烟。爬到山腰,公路又像飘带般顺山而下,大约用了40分钟,在山坳的转角处,一个密密麻麻地挤满房子的村庄突然出现在眼前。陪着我们采访的杉树乡宣传委员小武告诉我们:“杉树到了!”
杉树村是杉树乡政府所在地,总户数1200余户,人口4695人。我们到得很晚,吃完饭,就在村上唯一的酒店——杉树大酒店里寄宿。这个酒店规模有限,只有40个床位,房间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淋浴设备还很前卫,让我们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杉树为什么叫杉树?原来在细沙河村任党总支书记、主任,现任杉树乡副乡长的罗修权介绍,杉树是因村子的河边有10多棵巨大的杉树而得名。杉树乡有两条河流,一条细沙河,一条杉树河。杉树河在地图上叫大水河,是杉树乡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花山乡黄莲村山丹弯,向北流经瓦桥、杉树、大保、凤栖,最后流到小干溪,流进白水江,最终汇入长江。大水河在杉树乡境内长30公里,河床落差大,最高1500米,最低700米,水能资源丰富。在大水河两岸的山上,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连片千亩,是市级珙桐自然保护区,每年5月,珙桐花开,白白的珙桐花冰清玉洁,令人陶醉,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山上,还种植有品质极好的乌天麻,与竹笋、土鸡一道,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食材,用土火锅煮出来,味道鲜香。
杉树乡最拿得出手的是竹产业,乡党委书记聂贵友介绍,全乡种有筇竹和方竹14万余亩,丰产竹林9万余亩,竹笋年产量达1万余吨,年产值达1.2亿元。竹子成了杉树乡的“摇钱竹”,2022年,细沙河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示范村。2023年,杉树乡成为镇雄县的“产业发展红旗村”“集体经济一类村”。
杉树乡的历史是一个谜,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清晨,很早起来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顺便打量眼前的杉树村。村子不大,两山对峙,山上的杉木林隐隐约约,大水河从中间自南向北流过,杉树村委会就在河的右岸,好的地点留给了学校,这里有小学和幼儿园,有人村子也就充满了活力。
村子里的几百户人家,沿河的两岸择地而居,但大多数房屋仍选择建在大水河右岸,当地人叫大地坡。房屋的建设因形就势,先把道路留出来,用若干根钢筋水泥柱作为挡墙,房子就犬牙交错地挤在坡上,每家的房屋都不大,也不规整,户与户之间有1米左右的水泥石梯相通。虽然是这样的环境,大家却过得从容,极少听到邻里之间为了鸡零狗碎的事而吵架。街是狭窄的,农村信用社、小吃店、服装店、诊所、超市等横七竖八地建在街道的两边,即便是集中规划的农贸市场,规模也不大,这让我想起了山城重庆、小城盐津,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它们很像,只是体量更小。
公路的用途也是很多的。公路两边就用来开店,也没有什么街名,反正村民小组就叫街上了。大水河右岸,是杉树村委会。由于没有更多的地,绿化用去了一部分,建了亭阁、花圃,种植了花草,绿化带里的芙蓉花开得正艳。绿化带靠里是公路,但实在没有地,村里的健身步道、篮球场也借了公路的位置,真正做到了一路多用。
大水河上有三道桥,下桥是进出杉树的通道,中桥是通往杉树乡中心幼儿园的路,上桥则是把两岸联系起来的纽带。最有特色的是上面那座三孔桥,建得古朴,大约40米宽,旁边是杉树大桥水电站,水电站白天黑夜都在发电,水流经粗大的管子流出,就像两条瀑布,再往上一点,山上堰沟里的水,从堰沟一侧流下来,因为落差的关系,形成了三四处细绺的小瀑布,水很清亮,飞花碎玉般,十分好看,成为一道风景。
大桥左面的拐角处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王公桥”3个大字,碑的左面还刻有小字,大抵叙述的是当地一个叫王鉴湖的乡绅,为了两岸的老百姓过河,独自出资修建了这座桥,桥未修竣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接着修桥,桥成,大家就取名为王公桥。据石碑所记,这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事。
大桥的建成,确实方便了两岸的居民。从桥的左面往回走,抬头,忽然看见建筑物最密集的坡上有5棵杉树,整齐排列,杉树长得笔直,约一二十米高,傲然屹立。
我似乎有点明白,杉树乡为什么起名杉树了。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