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2016-12-09 09:47
人民网北京12月7日电 (黄维、贾敏)在日前召开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发布会上,刚刚回国的申遗代表团成员齐聚一堂,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项目申报情况和代表团成员申遗的亲身经历,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介绍称针对未来“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已经拟定了“五年行动计划”。
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尽管申报工作已尘埃落定,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指出,名录申报绝不应仅仅止于申报,还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已经迈出国际合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下,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为让“二十四节气”更好地融入到当代生活,促进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文化部联合各地相关部门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包括定期在社区内组织交流,举办培训班;建立一批传习基地;开展调查和记录,实施数字化建设;保护和修缮相关实践场所;开设专栏以及编写教材读物等。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指出,在申遗纪录片中特意播放了年轻人利用互联网软件“节气”了解节气知识,意在呼吁以新颖独特创作形式和表现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让青年人成为非遗保护的主力军。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天象、物侯、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谱系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为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其影响力覆盖全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增强遗产实践社区和群体的自豪感与凝聚力,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国际间关于传统时间知识体系的交流与对话。
目前,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我国总计有31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位列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