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如何“唤醒”账上的“沉睡”资金

 2016-05-18 10:21  来源:人民网

一面是14亿余元的教育资金结余,另一面却是上百亿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金缺口——这个矛盾状况,同时出现在云南。

在对云南省进行教育专项资金审计时,审计署昆明特派办的审计人员发现数额巨大的教育资金结余。

结余的资金来源于5项教育专项资金,按照相应的使用规定,专项资金只能用于特定项目,若用于其他项目,则属违规。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多次下发关于资金统筹使用的相关文件,审计署也相应开展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其中“推动专项资金整合”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从审计署及其特派办的审计情况来看,对于整合专项资金,地方尚存疑虑。

钱到手了,却花不出去

审计署近日公布云南省本级整合9亿多元教育资金结余案例。

为了找出结余原因,昆明办的审计人员对资金作了细致分析,并与负责分配资金的云南省财政厅、负责管理和使用资金的云南省教育厅相关人员进行座谈,还去了几所县级中小学实地核实。

审计人员发现,产生上述结余资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适龄学生减少、生源流动的原因,也有不敢突破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规定,不敢整合统筹使用专项资金的原因。

这也是一个现实的困境——一面是巨大的教育资金缺口,另一面是“花不出去”的教育资金结余。

这在地方并不少见。

审计署昆明特派办在云南省寻甸县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有钱花不出去”和“到处都缺钱”的矛盾更为突出。

审计人员发现了一笔50余万元的扶贫资金结余,这笔款项的数额不大,但已经在账上“趴了”至少8年。这8年间,寻甸县财政局换了3任主办科的科长、换了3个会计。到现在,连县财政局副局长都弄不清楚这些钱究竟来自哪些项目。

因为是扶贫资金的结余,行政长官不敢把它“回收再利用”,生怕被扣上“挪用扶贫款”的帽子。这笔钱,就只好一直在账上“沉睡”,直到今年2月,审计人员才将它“唤醒”。

审计人员发现的资金结余案例,大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结余的专项资金该怎么花?

“买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这是对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严格限制的比喻。但有审计人员打了个比方:“现在我要吃饺子,需要醋,不需要酱油,那怎么办?”

自2014年开始,在审计署发布的相关审计公告中,财政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的事例多次被曝光批评,而积极整合财政资金的尝试则得到鼓励。由此,审计署给出了明确的信号: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买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在审计发现了9亿多元的结余教育资金后,审计署昆明特派办向云南省政府出具了整改函,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以及副省长高峰都作了批示,并亲自督促整改。

按照“保急需、填缺口”的原则,云南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分别下文,将省本级的9亿多元结余资金分配至两个急需资金的教育项目,云南各州市也对5亿多元结余资金进行了整合。

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有375万余元的县级教育资金结余,进行整合后,这笔钱被分配给县里的20所学校。在马龙县的旧县中学,可以看到部分成果:操场上新铺了水泥地,学生们不必再在山坡上开运动会;这个建在山腰上的校园新修了挡墙,以缓解山坡上流下的雨水对建筑造成的冲击。在其他学校,这笔资金或被用来保障学生吃水,或用来为学生配备电脑,总之,“缺什么就补什么”。

“375万还远远不够。”马龙县副县长角燕生说,“但这笔钱过去放着不敢用。”

至于在寻甸县财政局账上闲置了8年以上的50余万元结余资金,在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后,寻甸县已将这笔结余资金收回财政。

50余万元的结余资金为何能闲置8年之久?寻甸县财政局解释说,因为没有处理依据,所以一直未能清理收回、重新安排使用,直到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才有了依据。

“买醋”也要有尚方宝剑

云南省本级的9亿多元结余教育资金都属于中央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因为涉及义务教育领域,更显敏感。审计人员在与当地财政厅、教育厅人员座谈时发现,他们都有整合的意愿,但都不敢用。

“没有处理依据,不敢用”——地方给出的理由相当实在。

审计发现,地方政府对统筹使用专项资金存在犹豫,首先是因为面临的法规风险。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如果“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或“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那么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可能面临警告或通报批评,记大过乃至降级、撤职、开除等不同程度的处分。即便国务院出台了财政资金整合的文件,但目前具体的制度规定还没有修订,真要“用打酱油的钱买醋”还缺少制度上的“尚方宝剑”。除此之外,还有部门利益、未来的专项资金申请等多方面考虑。

审计人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专项资金都来源于行业主管部门,如果地方整合专项资金,可能要冒“得罪上级”的风险。而且,如果原属于本部门的钱被整合了,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失去了某些权力。

为了既能过关又能维护部门利益,有的部门还出现了“大项套小项”的假整合:表面上看资金整合到一处了,但实际上“小、散、乱”的状态没有根本解决。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一种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于财政收入有限的贫困地区,更是高度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如果“戴帽”的资金项目太多、进行资金整合又有种种担忧,那么地方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和大量资金闲置这一矛盾将一直共存。

就算地方执行国务院“将用途相近的财政资金进行整合使用”的要求,也难免遇到障碍:因为资金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各有其项目目标,可能存在直接的矛盾。

以住房改造为例。云南省寻甸县财政局副局长马为良说,住建部和昆明市都有住房改造资金,但前者是危房改造项目,要求建设的住房面积“原则上不超过60平方米”;后者则要建设“宜居农房”,要求面积不得低于60平方米。

审计署鼓励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但这种部门间的标准冲突,使得功能如此相近的资金也难以真正“汇合”进一个池子里。

“问题产生在下面,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上面制度不完善。”审计署重庆特派办负责人说。推动制度完善,也正是审计署的工作目标之一。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