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走近古城⑭ 不得不说的王禹甸

 2024-11-17 11:57  来源:昭通新闻网

“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在清官亭正殿的匾额上,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由昭通著名书法家吴希龄用草书写就,是对一位在昭通城为官清廉的人物的讴歌,希望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树立清廉典范。

清官亭位于昭阳城区公园路北侧,本来不属于老城的范围,但清官亭与古城联系紧密。建城之时,从大龙洞引利济河水进城,除了沿城北的二十五孔桥(又名卧虹桥)引水到省耕塘外,昭通城的主要用水就是将利济河水经城西北的官坝,通过官沟把水引至上水塘、下水塘。河水引进古城之前,先要经过三多塘。后来,三多塘多次更名,最终确定为现在的清官亭公园,据调查,昭通的清官亭公园是全国唯一以清官亭命名的公园。

古代的清官为数不少,大至宰相如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等,小至县令如西门豹、陶侃等,但历史上的昭通,地处西南边疆,也算边远化外之地,居然出了一个清官,是一件值得记住的事。

这里想介绍的“清官”叫王禹甸。旧志对王禹甸的记述字数不多,语焉不详。王禹甸的职务是知县,但《恩安县志》甚至没有把王禹甸列进恩安知县的章节。在《昭通志稿》“官师”一节终于把王禹甸作为嘉庆十三年(1808)的知县列入,写明籍贯山东。“循绩”这一节终于有了明确表述:王禹甸,陕西三原举人,嘉庆十三年任恩安事,有侠气。尝访缉盗贼,境内肃然。审判设狱,鲜有留滞。兴修水利,改建龙神祠于城外,人号为“清官亭”云。对王禹甸的籍贯,其他志书里也有记载,称王禹甸字奕山,浙江山阴县人,监生……但对王禹甸在恩安任职及所做之事并没有记录。因此,对王禹甸有点雾里看花,人云亦云的感觉。

王禹甸在昭通做的事不少,《昭通志稿》的记录,当可采信。当然,被老百姓最为夸赞的,是王禹甸到任恩安知县后,为了缓解昭通城饮水困难,与当地士绅和百姓共同商量,听取群众意见,在修建上水塘、下水塘的基础上,于嘉庆十四年(1809)又在城西北扩修了一个水塘,因该水池及附属设施为大家共同商量所建,所以以王禹甸“看多、做多、商量多也”的座右铭取名“三多塘”。所谓看多,就是要多读书、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调研走访。所谓做多,就是多做事,在办事中历练自己,服务大众,多做好事、多做实事,不能空谈。所谓商量多,就是要集思广益,多听取大家意见,不能独断专行。而老百姓则把“三多”理解为“多福、多禄、多寿”。三多塘建成不久,王禹甸任满离开。3年之后,昭通遭遇大旱,上水塘、下水塘完全干涸,好在有三多塘,解决了全城居民的生活用水,起到了保障性的作用,因此,老百姓十分怀念带领修建三多塘的王禹甸。建三多塘时,王禹甸还安排把旁边的龙神祠进行培修,在水池中建了一个亭祠,回廊水榭,石桥相通,用以祭祀龙神。老百姓感念清正廉洁和为民办事的王禹甸,就把祭祀龙神的亭子更名为“清官亭”。从此,王禹甸以及清官亭声名远播。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大家记住王禹甸的主要原因。

据旧志载,三多塘的修浚经历过若干阶段,最先是知府徐德裕“引泉开沟渠”,1762年,知府傅坚倡议,恩安知县胡泉和汪任响应,动员民众捐资,扩建并疏浚三多塘,于1763年夏天完成,“长十七丈,阔四丈,深六尺”。后来,又有多位官员对三多塘进行疏浚,增建假山、楼榭等景观,改建成公园供百姓游玩,对公园名称也多次进行变更,比如清光亭、卫泉公园、红旗公园,但老百姓就是不认可,仍然称为清官亭。

近年来,公园又进行了提升,对清官亭做了修缮。2023年下半年,为纪念王禹甸的清廉事迹,弘扬廉洁文化,又把清官亭打造为廉洁文化主题公园,亭内用图片、视频的方式介绍王禹甸的事迹,对莲园、榭园、竹园进行了提升改造,增加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碑刻,新塑了王禹甸雕塑,把全市重要的文物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业成果等“请进”公园,用专栏展示,派专人讲解,营造清廉昭通的文化氛围,把“清官”精神传承发扬下去,把公园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清官亭,赋予清官亭新的时代内涵。

其实,对王禹甸这个人,我们还很陌生,还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包括志书所载的相关事迹,也没有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在昭通,王禹甸既不像徐德裕、龙文、傅坚等人任过知府,其官职只是一个知县,却能被一方百姓记住。而且,到今天为止,王禹甸到底长什么样子,是山东人、陕西人还是浙江人,也还没有定论。他这个“清官”的称号不是朝廷封授的,而是老百姓封赠的,甚至写不进史书中,但我们仍然忘不了他,清官亭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来到昭通的朋友,在游历古城之后,能再到清官亭走走,了解一下三多塘的来历、清官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一方土地曾有一个从中原大地来,任过恩安知县的王禹甸,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了不少为民称道的事,也让全国更多的人知晓昭通有座清官亭,知道有一个叫王禹甸的清官,让更多的干部知道清廉为官、公正办事的道理,真正把王禹甸倡导的“三多”做法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阅读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