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深度丨一个苹果的产业化之路

 2024-11-17 11: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助农增收;培育苹果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注重需求反馈、新品研发,不断优化产品供给……近年来,昭通市积极推动高原农特产业发展,苹果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红露”糖分高,肉质细腻;“中田”口感好,酸甜适中;“青林”口感酸甜、清脆多汁……金秋时节,记者走进苹果园,眼前色泽鲜艳、肉质细腻、汁液丰富、风味浓郁的昭通苹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2023年,昭通全市苹果综合产值达130亿元,苹果成为了群众的增收致富果。

种植:科技赋能品质提升,此苹果变彼苹果

“你们所见的这一大片果园,曾经种植烤烟,现在种植苹果,一亩地的收入从原来的5000元变成了现在的5万元。”昭阳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龙江说,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全国最大的单体连片10万亩标准化矮砧密植苹果基地,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化、高端化优质生产技术,持续打造昭通苹果品牌,使昭通苹果变得更好看、更好吃、更营养、更安全,以实现“划好一块地,育好一棵苗,上好一堂课,管好一棵树,结好一个果,卖好一个品牌”。

怎样才能实现一亩地的收入由5000元变为5万元?这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技赋能。有了“科技味”,苹果才更甜:矮化密植、水肥一体化滴灌,蜜蜂授粉、植保监控,太阳能杀虫灯、防冰雹网;果园管理机械化,墒情靠物联网;更有一到节令就送到地头的科技服务。

曾经,昭通苹果一度被调侃为“丑苹果”。为改变昭通苹果的“丑样子”,昭通市以科技赋能,在3.5米为行距、1米为株距的种植基础上,一亩地种植192棵苹果树,其中,每隔9棵果树便种植1棵授粉树,授粉期放蜜蜂授粉,以保障授粉的稳定性,从而改变曾经的“丑样子”,实现昭通苹果的华丽转身。

记者站在昭阳区永丰镇超越苹果基地3号平台上,眺望四周万亩苹果园,蓝天下,绿色的果树、红色的苹果、白色的防护网,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映衬着不远处活力四射的昭通城。

“我负责果树的管理,她负责水肥管理。”在超越苹果基地,我们遇见了果园管理工人甄全敏和陈开秀。两人在苹果基地务工已5年了,如今她们早已从当初的传统苹果种植户变身为现代果园的专业带班技术员。

聊起现在的生活,甄全敏和陈开秀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从家到基地几分钟的骑行路程及每月2900元的收入能让甄全敏安心照顾家里,不再承受外出务工时亲人分离的苦楚;学到先进种植及管理技术的陈开秀,做好基地带班工作之余,还承包10余亩果园,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风生水起。

激活苹果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企业引领是基础。近年来,以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种植苹果10万余亩。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对于果农来说,只有把昭通苹果的品牌越做越大,他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加工:辐射带动下游产业,村民变产业工人

为提升“昭阳红”苹果品质,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引进苹果智能分选线,建成4万吨的库容冷链物流园,优选126个品种建成“昭阳红苹果科技集成示范园”。

位于永丰镇昭通新机场连接线上的“昭阳红”现代苹果产业园区里,小型装卸车穿梭在各车间。每小时分选20吨苹果的分选线有序运转:机械上料、自动清洗、智能检测、分类输送、自动封箱。“我们的苹果供不应求,中秋节前后是高峰期,每天发货40多车。”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温连庆说,公司目前与全国6家大客商合作,今年8月以来,已销售苹果达2万吨,销售收入1.4亿余元,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

据介绍,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园区从7月开始,每天有1000余名工人忙碌在苹果园区和车间,单是围绕分选线车间的工人就有200余人。

永丰镇荒冲村7组村民陈浩,是分选线车间200余人中的一员,他是叉车工。说起现在的工作,陈浩很知足:“离家近,收入稳定,生活便利。”陈浩和车间里大多数工人一样,工龄已有5年,每月工资3500元,妻子王茜也在分选线车间上班,是包装工,每月工资4000—65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八九千元及加班费,陈浩一家的年收入约10万元,三口之家生活有滋有味。

虽然自家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公司,但陈浩夫妻并没有停止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不管是果树种植,还是果园管理,夫妻俩都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同时还传技于种果树的亲朋好友。像陈浩这样的叉车工,在分选线车间就有16人,他们以昭通苹果为生活支柱,过着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昭通市先后引进了昭通超越公司、千柔公司等81家龙头企业从事苹果种植、加工、营销,建成目前全国最大的苹果产业冷链物流园,创建254个规范管理的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2023年,带动果农户均收入7.25万元,人均收入1.89万元。

昭通苹果产业辐射带动包装、运输、电商等下游产业实现产值8亿元,带动2.5万余人创业就业,进一步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实现产业工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销售:直面消费者需求,从果树直达餐桌

金秋时节,苹果飘香。走进洒渔镇大桥村苹果园,道路两边的苹果树上,果实压弯了树枝,果农在果树下分拣着刚采摘下的苹果,“这个颜色好!”“这个品种好吃……”大家在丰收的喜悦中唠着嗑。

“2023年,家里苹果收入23万元。今年8亩果园已全部进入丰果期,再过10多天晚熟品种就可采摘了。”洒渔镇三台村的种植大户李左彪有20余年的苹果种植经验,不管是种苹果还是卖苹果,李左彪都是能手。李左彪用了“5年一变化”来形容这20多年的生活:“10年前,收入5万元,过了5年,收入增加到10万元,又过5年,收入增加到20多万元。”此外,李左彪的“5年一变化”还包括交通、品种、技术等方面的更新、进步。

下午4时许,记者经过繁忙的洒渔镇苹果交易市场,发现除了一筐筐红彤彤的苹果让人垂涎欲滴外,公路两边的快递公司、收购公司、包装公司让人目不暇接。据了解,面积2.3平方公里的市场内,每天进进出出的货运三轮车流量达3万辆次,3000多商户涌入收购苹果,从凌晨两三点钟开始交易,一直到傍晚时分,市场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截至目前,全镇种植苹果13.1万亩,年产量42万吨,综合产值超30亿元。苹果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明显,全镇2.01万户农户中有1.5万户种苹果,种植户年收入超10万元的占70%。”洒渔镇党委书记张朝勇说。

位于洒渔镇三台村的一家苹果基地打包厂里,20余名工人中,有的给苹果套袋,有的装箱,有的折盒子……大家分工有序地包装刚采摘下树的苹果。“每天140元,还提供早餐、中餐,杨总对人很好,是一个负责的人。”洒渔镇新海村村民徐贵兰熟练地边给苹果套袋边说。

徐贵兰口中的“杨总”叫杨恩磊,杨恩磊于2015年回乡毅然决然地在家乡开办了岍美农场,专做苹果包装经销。从收购、分选,再到包装,杨恩磊的岍美农场展现出了强大的包装能力。“截至目前,已收购苹果500吨,今年计划收购经销1500—2000吨苹果。”杨恩磊说。

新果区,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老果区,突出合作社全覆盖。杨恩磊的销售模式就是昭通苹果产业发展老果区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昭通市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新果区组织化生产水平的同时,鼓励合作社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对入社果农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入社果园开展管理、采收、分选、包装、销售等有偿服务或托管服务,推动老果区以合作社为单元,逐步实现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让昭通苹果直面消费者需求。

建冷气库,成立合作社,创新“保险”模式,销售“触网”,昭通苹果从果树直达消费者口中;同时,昭通苹果更是乘着共建“一带一路”东风,大步走出国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苹果+文旅”等跨界融合,带来新体验,创造着新机遇。

4月25日,昭通苹果首次搭乘载人飞船抵达空间站,开启为期约6个月的太空之行。昭通苹果,从扎根大地到翱翔太空,每一步都饱含着昭通人民的期望,都展示着“红苹果”变成“金苹果”的发展历程,映照着昭通新时代的发展气象,蕴藏着昭通农业现代化的密码。“目前,正值昭通苹果购销两旺、走俏市场的季节。今年,总产量130万吨,综合产值可望突破150亿元。”杨龙江说。

记者手记

昭通苹果“红”了

前不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记者及昭通自媒体网咖,走进昭鲁坝子苹果园、加工车间,沉浸式采访昭通苹果从种植、管理到采摘、销售等各个环节,感受昭通苹果产业的蓬勃生机,以新闻力量助力昭通苹果产业发展。

目前苹果基地的种植管理水平怎么样?苹果销售主要通过哪些渠道?销量如何?中央、省、市、县四级记者怀揣着对昭通苹果的各种疑问开启了采访行程。他们走进昭阳红冷链物流园、洒渔镇苹果种植园、销售商分拣中心、苹果种植大户家中,采访了就业群众务工收入、经销商销售情况、果农种植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采访昭通苹果的种植、管理、销售情况。

此次采访聚焦昭通苹果产业,全面真实地展示昭通市打造苹果产业,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所取得的成就。昭通是中国南方最优质的苹果生产基地,正向着打造中国苹果产业行业“塔尖”的目标奋进。昭通苹果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果”,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此次媒体记者、自媒体大咖沉浸式感受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必将为昭通苹果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助力昭通苹果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唐龙泉飞  毛利涛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产业兴市 产城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