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11-14 14:53镇雄,即镇守雄关之意,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总人口1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5万人。2023年1月,镇雄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随后被省民宗委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县。两年来,镇雄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扛实主体责任
各级党委领导民族工作更强
完善领导机制。镇雄县委出台加强民族工作“十条措施”,制定县、乡两级领导挂联、调研民族工作制度,狠抓责任制落实,明确党委(党组)每半年研究部署民族工作不少于1次,制定“两个纳入”定性定量任务清单,形成抓长远、管根本的“治本”措施和刚性要求,把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每年督查民族工作不少于两次,对不履职尽责的进行追责问责。
统筹谋划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盘棋”发展大局,印发《镇雄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规划实施细则(2021—2025年)》《镇雄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省级试点县工作方案》等文件,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创,推动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互融共促;强化主线意识,按照文件、规章制度谋划部署民族工作。2020年,镇雄县56.8万人实现脱贫,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交出了优异答卷;“十四五”以来,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健全宣教机制
各族群众同心筑梦劲头更足
做好“看得见”的宣传。发放各类学习宣传资料,把《镇雄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议书》、《镇雄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宣传手册》(设置二维码)向社会各界广泛推送,依托LED电子显示屏、永久性标语、出租车顶灯等载体进行宣传,在服务窗口、标志性建筑、公共文化设施、校园、医院、车站、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标牌,打造一批主题馆、主题街区、主题广场、主题公园,利用“道中华” 微信公众号、县级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民族宗教网等媒体均有报道。
发出“听得到”的声音。利用小喇叭进行常态化宣传。石榴红宣讲团深入学校、村(社区)、企业等地宣讲。制作宣讲稿模板,供各单位在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召开群众会、走访农户时宣传宣讲;各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方式宣传教育。每年举办主题文艺汇演,深入一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宣传活动。
开展“融得了”活动。推进“十进十促”、“三项计划”、“石榴红”工程等工作,各行各业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点,适时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乡村旅游节、书画比赛、体育赛事等,让各族群众“动”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卫生县、全国科普示范县、“普法强基”、“文化下乡”等宣传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内容。印发全域创建10项任务清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到村(居)民小组、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以及家庭、岗位、班组等社会细胞,写入村规民约,纳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评选标准,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
坚持文化润心
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更美
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开展“五史”教育,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组织各族群众到县烈士陵园、巴溜贺龙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教育,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等工程,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指导,支持各民族文化和“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研发活动,全方位展示兼容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园、火车站、校园等项目建设中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保护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镇雄县坚决落实源头保护责任,推进赤水河生态保护修复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携手守护“一江清水出云南”的行动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共有精神家园。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带头讲普通话,促进各族群众文语相通、心灵相融。
推动互嵌共融
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广
推进镇雄县内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格局,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鼓励支持镇雄县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居住生活,促进各族群众从县内延伸到县外“互嵌交融”;鼓励支持企业到镇雄县投资兴业、开发建设,推动各族群众与企业实现“互嵌共赢”。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鼓励各族群众在省内外城乡、行业之间双向流动。
采取“争取支持+整合资金+社会融资”等方式,投入各类资金424.14亿元,建成成贵高铁、叙毕铁路镇雄段和镇毕、宜毕、镇赫、昭泸、宜昭5条高速公路,在建镇七等3条高速公路,少数民族村寨通硬化路达92%;截至目前,开通省际汽车客运班线9条、市际班线3条、县际班线15条、城乡公交线路26条、农村客运班线636辆、网约车480辆,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年平均运载乘客达480万人次以上,形成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交通网络格局,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民族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通过“四化同步”(体系化构建、公司化运作、市场化推动、精细化服务)推动转移就业,已转移就业70.11万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与全国各地各族同胞实现互嵌发展,在外创业人员达1.5万人。2023年,全县务工收入达271亿元,占总收入的81.35%。
打造辐射西南五金产业集群。建设占地1035亩、建筑面积54.6万平方米的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建成标准化厂房10.6万平方米,23家意向入园企业正在有序入驻。规划实施占地1044亩的物流产业园、占地185亩的镇雄西南大通道供应链中心、中国西南五金交易商贸城,招引入驻商户482家、提前完成招商350家,其中返乡创业商户322家,直接带动就业约3000人,年交易额达15亿元以上。
以教育、文化、旅游合作交流为突破口,加强区域性人文交流。依托“石榴红同心营”项目,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进各民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组织开展跨区域、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依托“石榴红家园”,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聚焦“就业互嵌”持续抓好转移就业,促进各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居;组织易地搬迁社区的各族群众开展联谊活动,着力建设互嵌式社区结构。依托“石榴红驿站”,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旅游”深度融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开展乡村旅游节、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文艺演出等活动,把各类活动演绎成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
积极实践跨区域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式路径,缔结镇(雄)彝(良)威(信)、镇雄与威信县和四川筠连县、镇雄与江苏江都区、9个千人以上易地搬迁社区、93所示范学校、34家医共体医院、107家示范企业、赤水河流域14个示范乡镇8个创建联盟,常态化开展互观互检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民生福祉
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步伐更实
加强感恩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从身边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中切实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唱响“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的主旋律,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精神动力。印发《镇雄县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落实“133”动态预警监测帮扶机制和“红、橙、黄、绿”四级分类管理,常态化开展分析研判,精准落实管用、实用、够用的帮扶措施,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各民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工作,形成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建设局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建设一批团结、和谐、美丽、宜居的乡村示范典型。
加强实战培训
各族干部民族工作水平更高
强化队伍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党委(党组)每半年学习不少于1次;县、乡党校每年举办专题培训,其中镇雄县委党校培训对象覆盖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民宗专干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以及县直部门党员;各级党组织每年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组织学习不少于两次。采取访谈、述职、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用效果,着力提升会抓、会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民族事务纳入基层治理格局,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把村组“末梢”转变成为治理“前沿阵地”。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民族关系,依法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营造了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镇雄,区位优势凸显,发展形势喜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安居乐业,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朝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的前进方向,全县各族人民将始终团结同心、感恩奋进,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携手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镇雄篇章,为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展现镇雄百万人民的奋斗姿态。
通讯员:杨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