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立足高地攀高峰 积蓄力量展作为——省内外作家共谋昭通文学发展良策

 2024-11-11 14: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冬日暖阳,明亮可爱。11月9日,省内外作家齐聚昭通学院,分析昭通文学特色和优势,探讨昭通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研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昭通文学创作发展,提升昭通文学品质和影响力。

“立足高地 高峰可期”

与会作家一致认为,昭通文学底蕴深厚,以昭通为文学发生地的昭通作家群,是中国作协认定的四个创作群体之一,也是唯一的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立足这一高地,昭通文学发展未来可期。

“昭通写作氛围浓郁,在20世纪80年代,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上百种文学报(刊),大街上到处是私人书店,就连其他区域滞销的文学刊物,在这里也极为畅销。20世纪90年代中期,昭通作家开始发力,涌现大批中青年作家创作群体,引起云南文坛震动。1999年,云南省作家协会签约8位昭通籍作家,数量占到全省三分之一以上。从获奖情况来看,目前,2位昭通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4位昭通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位作家获茅盾文学新人奖,1位作家获‘开卷奖’国际文学奖……收获的个人文学奖多达几十项。”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胡性能说道,“怎样让更多优秀的作家显露出来,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加‘文学之乡’昭通文学周活动,体验到昭通深厚的文学气象,大批昭通籍作家立足生活,反映群众喜怒哀乐,再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创作队伍的扎实基础,这是产生大作家的良好条件。相信昭通作家还能攀登更高的山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表示。

“昭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为昭通‘文学现象’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世纪80年代,‘昭通作家群’出手就是高峰,打造了响当当的文学品牌,2020年,昭通市获得全国第六个‘中国文学之乡’称号,打造了地域文学创作高地。昭通文学界此次举办文学周活动,体现了对于文学的高度重视,非常难能可贵,相信昭通文学的第二次高峰很快会来到。”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著名作家黄玲说道。

“担忧”之争 源自深爱

会场上,省内外作家对昭通文学发展现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表示对昭通文学发展现状的忧虑,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学形式可能会受到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本身的没落。

“以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来说,昭通本地作家最近几年的创作状态、创作势头明显不如以前。反而是省内与昭通相邻地区的文学创作势头不容小觑。昭通应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推动后续力量的不断成长。”滇池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宋家宏说道。

“成绩属于过去,更多荣耀属于未来,当前应该保持适当的危机感。以‘昭通作家群’80年代签约作家创造云南文学的青春力量相比,与90年代昭通作家的集体出场相比,当前昭通文学创作的后备力量明显单薄,应该创造条件加以培养。”胡性能说道。

“昭通文学不能停在过去的成绩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昭通著名作家夏天敏说道。“昭通文学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时候应该进行梳理总结。”昭通作家陈永华表示。“昭通作者的创作确实存在视野狭窄、路径单一的特点,对地域印象的认识不够,文学创作中没有把昭通气质塑造出来,有提升的空间。”昭通作家尹马认为。

“‘昭通作家群’以‘50后’‘60后’为主,‘70后’‘80后’的出场稍显单薄,‘90后’作者的创作冲击力不大,我认为确实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王单单表示。

昭通文学界的危机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保持危机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只要足够重视,昭通‘文学现象’的成绩不仅仅属于过去,还会属于现在和未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刘军茹说道。“如果不是因为对昭通爱得深厚,是不会说出对昭通文学创作的担忧的,作家群的更新换代本来有其客观规律,但能保持这种危机感,一定能创造更大辉煌。”胡晓舟说道。

也有作家持不同态度。“昭通文学创作并没有步入低谷,只不过是一部分昭通籍作家离开昭通,使原本热闹的昭通文学有点冷下来了。昭通在不断培养文学新人上成绩斐然,昭通年轻人很有文学理想,昭通文学大有希望。”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纳张元表示。“昭通作者近些年来的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了,从事的创作文类多了,精力就分散了,只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显得有所弱化。”黄玲认为。“‘80后’‘90后’的创作被认为后劲不足,其实有其客观原因,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学本身也逐渐边缘化了,加上年轻人面临较大的压力,而且受到新媒体冲击,新的东西正在建立,过了这个阶段,昭通文学一定会迎来大的发展。”山东泰山科技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教授、著名诗人苏仁聪认为。

金玉良言 助力突破

围绕昭通文学发展,众多省内外作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书写苦难、描写苟活的文学,不应该成为效仿的对象,这与当下人民的生活现状不一致。不能提倡面对‘他人’的写作,那样就变成了旁观者,那样的写作不具悲悯之心。要变成‘我’和‘你’的写作,基于人道的关怀,产生宽容之心、同情之心,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真正表达仁爱、自由的写作。”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路文彬认为。

“面对文学创作风向的变化,文学创作与科技的融合显得更为重要,更新文学表达方式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95后’、‘00后的写作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对于虚拟世界的体验、游戏的体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跟他们的真实生活经验是不一样的,必须重视和尊重他们的体验,实现双向奔赴,而不是进行教条的说服。要结合青年创作人才的培养,打造‘新的’昭通作家群,把‘文脉’延续下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晏杰雄表示。

“‘喜马拉雅’‘微信读书’等平台都是很好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借助这类平台把作品内容传播出去。要做好已有经验成就的攫取,要立足昭通文学的地域优势。昭通有着丰富的物产,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要注重对‘物’的观察,进一步开掘写作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人脉资源,团结现有的走出去的昭通作家,共同为地域作家的培养助力,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孵化。”刘军茹说道。

“作家要真正融入现实生活,捕捉时代脉搏,要进一步扩大读书的范围,成为加强创作技巧的来源。要重视品牌的建设,进一步打造‘昭通文学之乡’品牌。昭通的交通正在迎来较大改观,这对于昭通文学发展也是一个好的机遇,有助于作家把文学的眼光放得更远。”胡晓舟说道。

“要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和推介,有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加持,昭通文学一定能不断增强影响力。”纳张元表示。

“要在抓‘少数’上下功夫,定点抓到最有希望的作者个人。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作者创作的热情。”夏天敏说道。“要树立以读者为本的创作理念,生产丰富的作品,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有创新,形成相对擅长的创作方向,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阅读者觉得有意思。要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增加市场接纳度。要多学多看,通过阅读经典小说开拓视野,追求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力争走得更长更远。”著名网络小说家程云峰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建议建设昭通作家库,建立昭通作家与大家、名家结对子的制度,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提升创作高度、视野格局。建议作家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人民关心的文学。建议加大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度。”陈永华说道。“要增强团结,把作家的创作融入火热的新时代实践中,构建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文学生态。要加强联系协调,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为作家、作者的创作提供宽广的舞台。”尹马说道。

听完大家的建议,昭通市文联负责人表示,希望与会作家继续关心支持昭通文学创作,进一步关注昭通作家及其作品。她表示,文联一定会继续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在培养人才、建立机制上取得突破。也希望本地作家珍惜文学周活动这类机会,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水平,多出精品。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静涛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