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0-20 10:4746岁的常开兴,中等个头,皮肤黝黑,他站在人群里并不显眼,但眼神却很坚定。
常开兴自豪于红十字事业,无论是“白加黑”,还是“五加二”,他未曾有任何怨言,并总能在奉献的点滴工作中感悟为民服务的快乐。
他以一颗赤诚之心,照亮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灵。他的故事,是关于坚持、爱心与无私奉献。
忠于职守 勇当救援“急先锋”
当群众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常开兴总是冲在最前面。
1月22日,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而永远刻在了镇雄县塘坊镇凉水村村民的记忆中。7万立方米的山石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下,顷刻间,18户村民的房屋被掩埋、44人失联。
灾害发生后,常开兴毫不犹豫地直奔现场。他迅速找到指挥部领受任务,现场评估灾情,全面收集情况,立即向昭通市红十字会报告灾情,并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措施支援塘坊镇凉水村。
天空中飘着大雪,零下1度。
寒风扯着哨从他们的脸上刮过,吸溜一下鼻子搓一搓已被冻红的双手,常开兴卷缩着身子努力让自己不那么寒冷。在冻雨和大雪的夹杂下,救援人员顶风冒雨开展救援,受灾群众瑟瑟发抖,看此情形,常开兴第一时间联系了2000多双手套,采购了2吨钢炭。
“看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戴上了温暖的手套,寒风凛冽中能够用钢炭取暖,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说起自己的救援工作,常开兴常常觉得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
收集灾区需求、接收捐赠款物、开展灾民救助……累了,和衣眯一会,饿了,就泡方便面。86小时连轴转,他和同事们一起累计募集款物5600万元,有效助力灾区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
常开兴多次参与县内外重大灾害救援工作,在历次灾害面前,他主动请战,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勇担赈济救援使命,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物资协调,还是鲁甸6.5级地震时的一线救援,常开兴始终冲在最前线。他的行动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精神意志的考验。然而,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常开兴都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他第一时间参与疫情防控,协调救助物资的运输和发放,特别是镇雄县2022年“4•03新冠疫情”发生后,居民被封控在家中的情况下,最难的是群众的吃和用的问题,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接收社会捐赠物资消毒后送达受助群众,有效解决群众的饮水及生活紧迫问题。
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地震,常开兴作为赈济救援队的一名队员全程参与鲁甸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在救援工作中虽然经验不足,但他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在灾区工作的21天里,每天工作达15小时以上。
震中龙头山镇,由于地处峡谷,烈日暴晒、气候炎热,常开兴主要承担了搬运救灾物资和救灾设备,在队友的协作下,他们为群众搭建23顶帐篷,协助大众卫生救援队搭建11个卫生厕所,协助供水救援队员为群众运送饮用水20余吨。在搬运过程虽然双肩肿胀、双手磨破,皮肤开裂,疼痛难忍,但他从未叫苦叫累,最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他认真细致地工作得到全体救援队员和灾区人民的充分好评,为灾区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作出了贡献。
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常开兴认真督导细致服务,对每一个援建项目,从立项到实施以及竣工等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检查,做好项目反馈,服务好捐赠人和受赠人。对这些援建项目,常开兴多次深入项目点督导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跟踪问效,督促整改。脱贫攻坚期间,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对口援助镇雄县的项目认真落实到位。截至目前,除2024年援助的“1•22”灾后重建项目外,其余所有援建项目都圆满完成。
坚守情怀 做好群众“贴心人”
“谢谢咱们红十字会的常开兴同志,真是太感谢了。”家住镇雄县尖山乡的邓声华回想起几年前常开兴对他的帮助,满眼的感激之情。
2017年,邓声华的一个孩子身患白血病,孩子巨额的治疗费用让他早已负债累累,万不得已求助到了镇雄县红十字会。当时,正好是常开兴接待他,为人父母怎么忍心看着可爱活泼懂事的孩子就这样被病痛折磨呢?了解到邓声华几年前还有一个孩子因病身故,捐献了器官。常开兴同情他不幸的遭遇,也为他和孩子的大爱肃然起敬。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邓声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作为一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常开兴见到过太多生离死别的画面,不断地宽慰邓声华一定帮他想办法。常开兴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大病救助帮助邓声华申请到了3万元救助金。
生活苦不堪言,没想到红十字会送上了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邓声华激动不已,不知怎样表达感激之情。常开兴鼓励他:“加油,只要你不放弃,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从此以后,邓声华把常开兴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大事小情都向他倾述,常开兴尽自己所能,为他阴霾的生活送去些许慰藉。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那一刻的感激和生命的力量让他永生难忘。这些经历不断触动着常开兴的心灵,也成为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加入红十字会初期,常开兴面临着种种挑战。他需要学习各种急救技能、灾难应对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每一次培训,每一次实践,都让常开兴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他不断地提升自己,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他的努力下,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高效。
他不断创新筹资方式,凝聚社会爱心,坚守人民情怀、暖心服务群众,连续9年利用互联网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助力镇雄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2017年,为镇雄县罗坎镇粉壁村的贫困户陈祖才筹资4561元修建猪圈,养殖生猪促其脱贫致富;筹款5960元,助力该村28名贫困户困境学生安心学习。2019年,他组织镇雄县的两家企业,参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的助力脱贫攻坚全国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获得二等奖,为一企业筹资68万元。
常开兴常说,我名字就叫“开兴”,老百姓开心,我也开心,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更多的爱心力量参与红十字。
躬耕不辍 甘做基层“老黄牛”
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被称为“生命的礼物”。常开兴积极带领同事开展这三项工作。
“想到我的血液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流淌,帮助他人战胜病魔,挽救他人生命,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幸福。”2021年1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里,随着干血细胞分裂器缓缓转动,周洪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在众人的掌声和鲜花中,现场医护人员将提取出的造血干细胞郑重交给前来运送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这是镇雄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圆满完成。
说起陪同镇雄县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洪的捐献过程,常开兴依然感动。当时他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项工作,各种不确定因素让他非常的担心,特别是志愿者的安全。但是看到相隔千里、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因为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让他们的血液融汇在一起,周洪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演绎了生命的奇迹,常开兴大为震动,他加大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使得镇雄县造血干细胞捐献实现了从“零”突破到爆发式增长的蝶变。
每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从入库信息采集、回访、高分辨血样采集、体检、捐献等环节常开兴都全程参与陪伴服务;他还作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扎实做好协调见证工作,2021年10月7日,完成了镇雄县内首例人体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目前,已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7例、器官捐献3例。他逐步成长为“三救”“三献”业务的多面手。
为方便志愿者的联系,常开兴组建了应急救护志愿者qq群,加强应急救护交流,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组建“三献”志愿者微信交流群,鼓励大家踊跃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同时大力宣传器官捐献。
镇雄红十字会单设之初就4人,仅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开展好各项人道工作,常开兴同志不断拓展各种渠道,团结社会力量,发展志愿者和红十字会会员参与劝募、筹资、宣传报道等。他带领红十字志愿者、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者走进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山村等,为他人送温暖,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红十字会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活动。
在常开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红十字会这个大家庭中来,他们被常开兴的精神所感染。目前,共有登记注册志愿者108个,开展服务100余次,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200余小时。如今,镇雄县红十字会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的团队,为广大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无尽的关怀和支持。
10月9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全国红十字系统10名先进个人。常开兴被授予“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谦逊,他说:“我只是红十字会里一朵小小的浪花,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红十字会的成员,属于每一个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
每一次救援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社会的重托。因此,无论是在紧急救援现场,还是在平时的志愿服务中,常开兴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把社会各界的大爱送到群众手中。
他是一个乐观的红十字工作者,他的快乐源于对红十字事业的坚守和执着。他是一粒“种子”,在红十字会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用青春和热血成为群众安危冷暖的“贴心人”,引领更多的人无私奉献,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娟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