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乌蒙山间建起“绿色银行”

 2024-10-20 11: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被视为正直、坚韧、高洁的象征,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梅、松合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文人所喜爱的植物。唐代诗人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里说:“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清新雅致,与其此前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而农学家贾思勰也爱竹,他在“齐民要术”中对方竹笋有记载:“笋皆四月生,唯巴竹笋,八月生,尽九月……”

眼下,昭通的竹笋种植,为老百姓脱贫致富、产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气象。

昭通位于中国混合竹林分布带,目前已查明有竹类植物15属78种1新种4个栽培种,是中国竹资源富集区之一,也是云南竹资源大市。现有竹类资源680.2万亩。201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竹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予以高位推动,当前,竹产业已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方竹是昭通众多竹品种中的一种,但它与一般竹子的生长期截然不同。春、夏、秋是它积蓄能量的时期,到了凉意渐浓的秋天,它才懒洋洋地从雨雾中拔尖而出。

昭通有方竹、筇竹小径级特色笋用竹563.1万亩。正值方竹出笋的季节,记者走进乌蒙山雨雾蒙蒙的竹林,看到的是一派竹林生长的蓬勃景象……

绥江县板栗镇关口村十组,因生存条件恶劣,脱贫攻坚期间这里实施了整组搬迁,44户村民搬到了县城附近兆家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他们由此开启了幸福美好新生活。村民的土地全部入股给春茂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我本人也是关口村人,2017年,决定带着大家种竹子。竹子头几年管护投入大一些,成林以后不但收益很好,管护也很容易。采收竹笋时间集中,大家回来采收也能实现收益。所以大家都非常支持。”春茂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天斌说道。

按照合作协议,群众以土地入股,可以实现管护期间务工收入、采笋期间打笋收入,还能以5:5的比例跟合作社平摊卖笋的利润。

蒙蒙雨雾中,我们隐约看见竹林里有个打笋的老乡,他戴着草帽,身着雨衣、雨鞋,腰间挎一个塑料口袋,弯着腰正在竹林里采笋。他们手上掰满了一把,就反手放进口袋里。听见我们叫他,他踏着矫健的步子走来,站在两米左右的高坎上。大概是因为嫌隔得远,不好说话,他抓住绵软的方竹,从高坎上飘然跃下,好似会轻功的侠士,又好似灵巧的猿猴,一下落在了我们面前。看我们惊魂未定,他腼腆地说道:“这,没什么的……”

他是年岁已经不轻的蒋成亮。“我是今年9月16日回来打笋的。每天能打80公斤左右,采笋的工钱是3.6元1公斤,每天收入300元左右,我们夫妻俩每天打笋收入600元。今年打春笋我们加上分红共挣了4.8万元。加上打完秋笋,收入可能有6万至7万元。”蒋成亮爽朗地说道。

关口村十组这片基地共有2500亩左右,2017年栽种竹子至今,从去年已经开始试采摘竹笋,有了少量收益。“前期栽种和管护投入大一些,部分由党委、政府补贴,部分由我们自己筹集资金解决。去年卖笋收入40多万元,但去年没有采笋道,人工成本高一些,达到6元1公斤,去年给大家分红8万多元。今年绥江县委、政府投入一部分,支持我们建了采笋道,今年采笋人工成本降下来了。每天竹笋交给我们,群众当天工钱多少,分红多少,现钱就到手了,非常干脆。”邓天斌说。

“虽然前期投入大,贷了很多钱,压力很大,但丰产以后可以实现300吨的总产量,按现在的价格来算,产值就有450万元了。想着前景可观,而且已经初见效益,我们就充满了希望。”邓天斌言语间充满了乐观。

“丰产以后,我们一家人收入还不止10万元!”说起竹产业发展的前景,蒋成亮也很兴奋。

在水富市太平镇二溪村19组,竹农龙银顺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喜悦。“跟魏洪兵学到了种竹的技术,除了自家林地,也租种了一些,一共种植了100多亩竹子。”今年连续干旱,二溪村竹笋收成不太好,遇到龙顺银的时候,他打了一些竹笋,不太多。但他对竹产业仍旧充满信心。“才开始打笋,也就万把元的收入,但是我算了一下,过两年丰产就好了,就算一亩竹林产竹笋100公斤,每年收入也不少于10万元。更何况我们现在是竹林套种黄柏,黄柏还另有一份收入。”

魏洪兵是二溪村20组村民,2018年带头成立了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建起了1200多亩竹产业基地。多年来,在魏洪兵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发展起2万多亩竹子种植,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大道。“小时候家乡太贫穷了,真正是‘住千脚落地的房子,穷得留不下一个耗子’。我16岁就出门打工了,到了河南,砖厂、煤厂的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后来到了浙江、杭州打工,积累了一些资金。2016年回到家乡,大家推选我担任村民小组长,他们的信任让我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魏洪兵说。

建立了竹基地,魏洪兵也加入了市竹产业协会,在协会,魏洪兵接触到了一个关于竹的小世界。“市林草局组织协会成员开会,我接触到了巴食川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就打通了市场销售的渠道,我们基地1200亩竹笋的销售,带动发展的20000亩竹笋的销售,都是供应给了巴食川珍公司。帮助大家找到了销路,大家都很信服我。”魏洪兵说道。

随着从事竹产业时间越长,魏洪兵跟市场连接越来越紧密。从最初自己驾着皮卡车到处收罗,到现在有了固定的交易点,直接联系货车取货,支出节约了,利润空间也扩大了。“每年要帮老乡们卖掉200—300吨竹笋,直接跟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他说。

魏洪兵和老乡们还得到了省科技特派团的支持。2019年,省科技特派团依托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帮助他们搞起了方竹育苗基地建设。魏洪兵带动合作社社员精心管护,9个月便达到了“一年苗”的供苗标准。镇内外购苗订单纷纷飞来,当地村民在育苗、起苗、包装、上车等过程中增加了收入。

魏洪兵与二溪村村民手牵手抓发展,实现了增收致富,他个人也因此获评“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沿着蜿蜒盘旋的乡村硬化公路,来到水富市三角村锣锅片区。3.5万亩竹基地把连绵的群山打扮得清秀俊逸,云雾像是给俊朗的青山蒙上了一层薄纱,使得这山既有英武之气,也兼具侠骨柔肠。像极了武侠片里侠士修行的圣地。雾来了,青翠的竹林霎时不见踪迹,雾走了,青翠的竹丛在奶白色的云雾背景中纤毫毕露,就连叶尖的露珠,也渐次清晰起来。

“三角村是水富市最偏远的高寒落后山区,我们苗族同胞一度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咱们海拔、土壤、气候条件差呀,除了种苞谷、洋芋,我们试种过苹果,但是湿度太大,失败了,试种过核桃、板栗,也失败了。2017年,县里组织我们去彝良县学习种植笋用竹助力脱贫攻坚先进经验,我看这有搞场,管理投入不大,收入不菲。”三角村党总支书记马光均说道。

三角村适合竹子生长,之前山上也长竹,不过都是没多大价值的材用竹。“我去学习时在路边估堆买了一些笋回来,爱人用它炒了一盘菜,咦,市场咋个不受欢迎嘛,方竹笋甜脆爽口,比我们本地方的笋好吃多了。”马光均身体力行,先行先试,2018年底,投入资金流转本村林地试种方竹500亩、筇竹300亩。

看到马光均种的竹子长得喜人,听他描述竹产业的前景也很乐观,群众心动了。马光均趁热打铁,决定在锣锅片区搞试点,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引进公司流转闲置林地进行栽种,形成覆盖锣锅自然村7个小组130户共计1万余亩的“万亩方竹示范基地”。

经村“两委”议定,三角村把竹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怕群众没有信心,马光均以帮助盐津县、大关县笋农采笋的方式,带着群众亲自见证方竹笋的市场效应。当看到漫山遍野疯长的竹笋,真金白银换成了红通通的人民币,群众主动性上来了。加上市、县党委、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支持,该村2020年很快发展起竹产业超3.5万亩,户均超50亩,实现全村竹产业全覆盖。

“我的基地去年实现收益20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40万元,带动了60余名脱贫群众参与管护和采笋,人均增收3000元。全村的竹基地投产面积去年已达1.8万余亩,产笋约1600吨,产值2000万元,有725名群众参与竹林管护、竹笋采收等,累计实现务工收入230余万元。为了提升竹产业市场价值,在市、县林草部门支持下,我们成功创建了三角锣锅和三角双房”2个‘绿色食品牌基地’,实现方竹笋、筇竹笋‘绿色食品’标志申报,并获得‘鲜竹笋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目前,竹产业已成为三角村的支柱产业,预计2年后进入全面丰产期,年收入可达1亿元,群众人均可增收3万余元。”马光均给我们算了算他们的“经济账”。

2023年,三角村被评为水富市“产业兴旺红旗村”。马光均个人被省乡村振兴局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在乌蒙大地上,像绥江、水富这样成功探索出竹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案例还很多。

昭通市已经实现以万亩以上村为重点,通过收储、流转、入股等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利益联结机制。

乌蒙山间建起的“绿色银行”,为老百姓储蓄了幸福!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翼   刘静涛/文    张广玉  苏秀/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竹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