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0-17 08:58寒露过后,秋雨浸透山林,威信县扎西镇海拔1560米的高山上云雾弥漫,一根根方竹笋破土而出、拔节生长。村民们身披雨衣、扛着麻袋在竹林里穿梭,任由露水和汗水交织湿透衣衫,掰笋时发出的清脆响声远近高低,宛如一首悦耳的丰收序曲。
“万姐,要抓紧时间采笋,你们把那一片区域采完后接着过来采这边。”在扎西镇耿家坡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示范基地,威信丰润绿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桂林在察看竹笋的长势后,冲着林地的另一边喊道。
刘桂林说,2014年返乡创业,他就是瞄准了方竹产业的发展前景。目前,该基地已经种植了17000亩方竹,投产3000亩。采笋时每天用工多达200人。
在刘桂林看来,把资源变资产、向林地要效益,种下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管好竹、延伸产业链。回乡种竹子,刘桂林是“门外汉”。除了自主在网上学习,他还依托当地林草部门,向相关专家“取经”,在探索中逐步扩大产业规模。
“采小笋留大笋,采密笋留稀笋,施肥、锄草都要把握农时,竹林才能越长越好。我们公司今年还种植了50亩林下竹荪,预计产值120万元,带动30名群众常年务工。”刘桂林说。
“竹荪采收完后,再利用竹荪还没有消耗完的基料的养分,种一季赤松茸,那么我们的竹林就实现了‘一年一季竹荪、一季赤松茸和一季竹笋’,‘两季菌一季笋’大大地提高竹林的利用率,同时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刘桂林介绍,在生长周期长、见效稍慢的竹林下,种植竹荪、赤松茸等生长快、见效快的菌类,这种模式实现了长期投入和短期见效的互补融合,既保证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又给基地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动作麻利点,我一天能采笋100多斤,按1.5元一斤的工钱计算,每天挣个一两百元不成问题。”正在采笋的万贵秀高兴地说,从三桃乡搬迁安置到龙溪小区后,60岁的她平日里和老伴在家中帮忙照看5个孙子,空余时间就在附近打零工,种竹荪、除杂草、采鲜笋……在基地务工4个月,她已经挣了一万多元。
青青翠竹,一头连着生态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拥有680万亩竹资源,大力发展竹产业既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近年来,昭通市围绕“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竹产业,持续壮大“好风景”里的“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全市60余万人依托竹产业稳定脱贫,210余万人受益。其中,大关筇竹面积发展到102万亩,占世界筇竹面积的70%以上;在镇雄县碗厂镇,竹产业总面积达13.4万亩,覆盖全镇99%的农户;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户均年竹笋收入8.1万元,由“贫穷村”蜕变为“富裕村”。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范偓 范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