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10-14 11:11红果挂枝头,国庆收“金果”。金秋十月,昭通苹果迎来了丰收季,苹果园、交易市场、苹果深加工车间,皆是一派苹果采摘、交易、加工的忙碌景象。据了解,昭通市今年苹果总产量预计有130万吨,苹果在一、二、三产业链上产生的综合产值可望突破150亿元。
75年披荆斩棘,75年风雨兼程。75年来,昭通与祖国同行,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重大的改革探索,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复杂的风险挑战,乌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了百业兴旺的新时代。
从粮食短缺到丰衣足食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清代改为昭通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昭通专区,1970年称昭通地区,2001年8月11日以“昭通撤地设市庆祝大会”为界点,改称昭通市。昭通自古以山货药材著名,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
昭通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虽然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但仍然处于粮食短缺阶段。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人勤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今年国庆节期间,大关县靖安镇大耆老村4组60多岁的张正云、黄远香夫妻俩每天都忙着采收自己种的玉米,院墙边的钢架上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成为了当地公路边的一道风景线。“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庄稼,今年,6亩地套种玉米、洋芋,收入应该有1万多元,还有几亩地都租给其他合作社发展万寿菊产业了。”谈话间,夫妻俩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农业政策持续优化、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苹果、天麻、花椒等一批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民越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76.7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90.55亿元,年均增长6.2%。农村用电量从2012年的5.8亿千瓦时增加至2023年的12.0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8%。
聚焦昭通巨变,感受乌蒙脉动。截至2023年,昭通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建成高标准农田32.96万亩,粮食产量达210.4万吨;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苹果产量超过100万吨,天麻产量1.93万吨,花椒产量1.93万吨,核桃产量5.84万吨;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提质增效,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2.3万吨。
从百废待兴到工业兴市
3月11日,入驻云南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云南中晟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二期项目正式点火投产;4月15日,年产200万吨硅砂的彝良旗滨光伏玻璃用硅砂精加工项目一期物理提纯工艺生产线点火投产;6月16日,昭通旗滨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座熔窑的5条生产线投产,生产出云南首批光伏玻璃;6月28日,由三峡集团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巧家县新房子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些是今年昭通工业领域发生的部分大事和喜事,更是昭通第二产业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无工不富。昭通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工业起步早,工业发展历史悠久。随着20世纪90年代水泥、铅锌、煤炭等行业的兴起,21世纪初溪洛渡、向家坝两大水电站和威信、镇雄两个火电厂建成发电,全市工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力、卷烟、煤炭、化工、建材、矿冶等为重点且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拔2400米的彝良产业园区松林片区,被称为“云端上的园区”,依托丰富的硅矿资源,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楼等建筑拔地而起,长800多米、宽150米的厂房全部建成,厂区内密集的输送管道长达10千米以上,大型机械设备日夜不停地运转着,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硅砂……这里是今年投产不久的年产200万吨硅砂的彝良旗滨光伏玻璃用硅砂精加工项目一期物理提纯工艺生产线,是彝良产业园区发展资源经济的重点项目,也是昭通市打造千亿元级绿色硅铝产业的重要一环。
彝良旗滨光伏玻璃用硅砂精加工项目位于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松林村上寨村民小组,总投资约1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5亿元。彝良县硅资源储量在200亿吨以上,居全省首位,彝良县提出了“打造西南片区优质硅材料供应和硅基材料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目前,随着旗滨硅业有限公司的落户,安徽杜氏集团在彝良成立云南凤彝玻璃有限公司以及原来园区几家企业的升级和扩建,彝良“硅谷”奎香片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工业兴,则经济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昭通市提出了“产业兴市”和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化工及新材料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的战略发展目标,依托丰富的资源,全市工业化发展进程提速,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稳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总量实现跃升并迭创新高。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03.12亿元,总发电量达843.45亿千瓦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8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48.2亿元,利税总额达220.18亿元。
从产业弱小到百业兴旺
“昭然滇北光华地,阳气于今第一流,苹藻文章千古事,果园松竹四时秋。”这是一名诗人对昭通的真情写意。9月13日,重庆市游客范敏和她的24名伙伴,在鲁甸县城搭乘从巧家县开往重庆市的大巴车,依依惜别游玩了72天的昭通市,回家过中秋节了。
也是在9月13日这天,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昭阳区乌蒙水乡公园举行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印象·幸福乌蒙”专场,全国各地20多家媒体云集昭通、报道昭通。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昭通市被称为“世界鹤乡”“苹果之城”,这里是西南四大城市的中心,凉爽舒适,年平均气温11.6℃,7月和8月平均气温20℃,避暑休憩好不惬意。范敏7月3日就慕名到鲁甸县城太阳湖畔租房避暑,这一住就是72天,度过了一个清凉悠闲的夏天。范敏和她的伙伴们已退休多年,最近几年都到昭通避暑。“我们除了生活在太阳湖畔,也经常乘昭鲁快捷专线公交车到昭通城区和周边游玩。”据范敏介绍,他们还报团参加了“昭通3日游”,到过巧家、威信、绥江、水富等地。
拉起二胡曲、跳起拉丁舞、走起旗袍秀、唱起爱国歌……今年7月至8月,每天傍晚的望海楼公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拥挤的人群中传来的都是“川渝口音”。天赐“凉”机, “昭”您避暑 。这个夏天,涌入昭通的不只川渝大军,还有杰夫等上百名老外。当前,昭通市正聚焦“一城、一山、一址、一江”的文旅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业态的夏季旅游发展体系,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滇、川、黔、渝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立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打造滇东大环线,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和清凉避暑线路,打造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水,逶迤磅礴的乌蒙山脉,孕育着昭通这片生生不息的神秘土地。巨大的海拔高差,造就了昭通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幅幅雄、险、奇、秀的美丽画卷。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制约,昭通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十分落后,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较低。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农村养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中秋节这天,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新民村“两委”工作人员和云南大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周世官、周世熊、陈永昕、陈发宽4名年轻人,把新民、红旗、大寨3个村的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兵(退役军人)、老党员、老中医等接到“溜客食堂”,做了天麻炖鸡、老火腿、豆花等一桌丰盛的“团圆餐”,向“老革命”们送上最诚挚的节日祝福,和他们度过了一个幸福的中秋节。
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全市规上服务业单位达71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00.6亿元,近10年年均增速明显快于一产和二产,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2.6%。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0.37亿元,旅游人数达5221.4万人次,旅游花费达556.67亿元。
经营主体的多少代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营主体的活力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活力。截至2024年7月末,昭通市实有经营主体39.12万户,其中实有企业6.01万户、个体工商户32.3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0.75万户,全市各行各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75年雄关漫道,75年峥嵘岁月。新时代的昭通,将一棒接着一棒跑,跑出发展加速度;将一代接着一代干,干出百业兴旺的新高度。未来的昭通,必将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昭通篇章。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忠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