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8-16 15:23◆柳 燕
前几天,有人问起当天的农历,我随口说了一个六月二十五,再过几天就是闰六月了。旁边有个小孩,歪着脑袋好奇地问他妈妈什么叫闰六月,他妈妈解释说,闰六月就是一年有两个六月。小孩又问,只有一个三月,只有一个四月,为什么会有两个六月?年轻母亲一时答不上来,就说以后长大你就知道了。
我很想告诉小孩,闰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时间差,每隔几年就会出现闰月使阴阳历平衡,否则,二十四节气就会乱套,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可由于当时时间非常紧,最终没告诉小孩。
农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跟农业生产分不开的,运用农历最多的是与农业生活生产相关的人。在城镇工作的人用新历和星期来衡量时间,所有的日子都被七等分,人们被困在以家庭为原点,生活为指针,七天为半径的圆盘上周而复始的来回运转。传统节日都依存于农历:新年是正月初一,元宵是正月十五,端午是五月初五,中秋是八月十五,重阳是九月初九……过节最能体现农历的作用。
故乡是一个离城很远很远的小山村,父辈们对一年中的每个日子都能如数家珍:初一,王家的猪下了十三个崽;初五,谢家的女儿要出嫁;初十,东山的玉米该施肥了……不懂二十四节气的农民是没法儿在农村活下去的,熟记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农时,抓紧时节进行生产:清明谷雨是播种季节,小满芒种玉米谷物已经开始生长,处暑白露玉米已经干浆……错过了时节,秋天则颗粒无收。
乡下的集市,也就是乡场,不是每天都开放的,不到赶集时间,拿着钱什么都买不到。每月一、三、七、十赶洛旺,二、五、八赶桐梓林,一、三、五、七、九赶牛街,一、六赶茶坊,各个地方赶集的日子都不一样。人们都会牢记赶集的日子,赶集日到了,农人们就把自家种的蔬菜背到街上卖,然后再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工具。赶集场上,人山人海,要价砍价,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散场。对我来说,乡场具有特殊的意义。小时候,我特别期待去乡场,拨浪鼓、氢气球、糖葫芦、棉花糖,这些新鲜事物总是能吸引我们小孩儿的眼球,有时为了和妈妈一起去赶集,就用小背篓帮她背一些鸡蛋或者蔬菜,蹦蹦跳跳往乡场跑去了,跑在她的前面,就不会被揪回来。
如今,我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生活在城里,虽然生活也很艰难,但对赶集再也没有那种童年时代的期待。现在,只要拿着钱,菜市场、超市随时都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乡场也在变化,虽然还沿用那一套农历赶集时日,但变得和城里的差不多,闲场时也能买到很多想要的东西,还有开着车到村子里叫卖的蔬菜贩子,超市的出现让买东西不再是奢望,人们对乡场的期待越来越淡化了。
闰六月,故乡山上的伞朵菌可以摘了,新玉米也能吃了,黄瓜、南瓜、辣椒也上市了,母亲和父亲还在山上,守着土地和山林,守着那些充满农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