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8-16 15:22◆周 菊
2000年愚人节的前一天,恰逢周五,同校的几个老师提议,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哪里好呢?有人提议就去黄连河,就在我们临县大关,靠近墨翰。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和谢老师等一行五人、两辆摩托车,在周五下午放学后就踏上了行程。
一路上,大家兴致都很高,就连平时晕车的小子,也对即将抵达的黄连河瀑布充满了期待,乖乖的在我怀里,一点都不哭闹,说笑间不觉已骑行了几十公里。天色逐渐暗下来,大家准备开灯夜行,就在这时突然发现曾老师的摩托车大灯竟然不亮了,在漆黑的夜没有灯光引路是很危险的事,只好让谢老师开着大灯,照亮前行的路,曾老师的摩托车跟在后摸索着前行。天有不测风云,大家正在艰难行进中,天上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大家顶着雨继续前进,雨点愈发密集,只得停下来用大人的衣服把孩子包好,再次坚持冒雨前行。终于,在远方的雨幕中出现我们的落脚点——墨翰,晚上十点左右,我们抵达宾馆才发现,一路上忙着冒雨赶路,孩子的鞋子什么时候掉了一只都不知道,于是买鞋、吃饭,忙忙碌碌,一夜无话。
第二天起来,是个大晴天,早餐后往黄连河奔去。来之前看过黄连河瀑布的一些资料,一路上,我给幼小的孩子述说着,连孩子都有点迫不及待,急着问瀑布怎么还看不见呀。片刻之后,我们到了景区大门前,沿途都是杉林,空气很潮湿,有点我们高山老家遭阴雨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还不到雨季,瀑布也不见影子,我们继续边走边想,已经进了黄连河,那么“水帘长廊”应该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可是现实中的“水帘长廊”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只有一小股水从上边流过。我们在失望之余,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水流里有一块突兀的石板,下边可以过路,开发后的“水帘长廊”就是水从那块大石板的外边缘流下,而石板的下边是悬空的,有好几米宽的样子。当时还是三月底,没有到汛期,恰逢枯水期,所以我们没有看到“水帘长廊”壮观的美景,失望之余,我们另寻其他景点去了。
听说“白象洞”也不错,于是,我们又带着孩子,走了二十多分钟就到了。“白象洞”门口有三只白色的大象雕塑,栩栩如生,可爱极了,进入洞中,各式各样的石钟乳,看得人眼花缭乱。有的像天安门前的华表,有的像动物,真是应有尽有,在七彩灯光的映衬下,让人目不暇接,你尽可发挥你的想象,在一番激烈的争论中,大家游完了白象洞。听说另外一边还没有开发出来,大家不免有些扫兴,从“白象洞”出来,我们就返程了。
记得当时在路上开玩笑说,这次经历那么独特,我们大家会记得多久呢?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怀中小儿,如今已是大学生,而那次的经历还是在脑海中,犹如昨天。脑海中记忆犹新的除了那次经历之外,还有失之交臂的黄连河瀑布,直到今天,观赏黄连河瀑布一直是我没有实现的一个梦想,也是多年的遗憾。
作者自述:
我自小喜欢读书,上小学时领到新书是一口气读完所有的课文,课余只要得到一本书总是要把它读完才踏实,读书多了,写作文时感觉不吃力,那时候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诵。
初中时,参加了《曙露》文学社,开始尝试写作。当我的文字在校园文学小报上变成铅字的时候,那份欣喜至今还记忆犹新。还记得曾和几个文友在学校草坪上讨论句子的情景:青青的草地上,几个年轻人席地而坐,几块西瓜,热烈地谈论着。
后来辍学回家,中断了写作,只是空闲时候读读书。
2005年,《吞都·老君庙》在昭通报上变为铅字,然后再次停止写作。直到2009年一位友人读到我在父亲病重时写下的《父爱如山》,建议我向《永善文学》投稿,得到刊发后极大地鼓励了我,于是,我再次拿起笔,七八年过去了,陆续写下散文、少年诗词数十篇。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接触了很多文学高人的作品以后,才发现自己学识浅薄,浩瀚的文字海洋无边无际,如一叶扁舟的我根本无法驾驭中华几千年的泱泱文字,导致自己越来越不敢动笔,甚至达到有写东西的灵感,却无法表达出来的状态。再加上自己常被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所累,所以看书的时候都无法真正静下心来,更不要说写作了,感觉陷入了写作的瓶颈。前段时间《昭通文学》举办了一个改稿会,我写的《孩童般的母亲》得到徐老师的指导,才知晓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我通过文字描写生活,我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感悟。从前的日子很辛苦,记得有人说过,只有面对苦难的生活,才更珍惜今天幸福的日子,我和我的家人,以及社会这个大家庭,在十年二十年之前,日子一直都很辛苦,那时候缺吃少穿,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和现在少吃油腻甚至刻意吃粗粮的日子颠倒了。那时候,衣服裤子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的孩子是无法领会的,经历过苦难的我尤其珍惜现在的日子。
岁月在流逝,时代在进步,我们回忆过去,更多的需要展望未来,因为,美好的明天都是属于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