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8-11 09:50“老师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一笔笔铿锵有力”。5月20日,著名书法家周崇坚老师走进昭通学院,热情洋溢地说“今天是姜亮夫先生115岁的诞辰,踏着先生历史的足迹,我来到了昭通,昭通是先生的故乡,先生的字,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姜亮夫先生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讲座将听众带回周崇坚与姜亮夫先生一起探讨、学习书法时光里。周崇坚说,自古以来,中国书法是一门与命运休戚相关、至关重要的学问。它如影随形伴随着人的一生,包含了一个人的学养、才情、审美价值取向等主要内容,甚至还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历史上因书法写得好而备受尊崇的事例比比皆是。正如姜亮夫先生的《古文字学》对六书的转注,就有独到的见解,对清儒们“四体二用”,姜亮夫先生说,“有人率性把转注当为文字之用,以与象形等四体,作为造字法者相对立,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手法。但这不是乱麻,是非常有道理有条理的文字结构之一,快刀断水,抽刀而水合,斩也斩不断的。”
周崇坚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个历史时期书法作品的不同特点和风格、作者生平以及作品背后的奇闻轶事,并通过悦赏各类各体书法作品,展示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独特艺术魅力。周崇坚说,书法的各种实践活动、表现形式、技能和知识体系,并不是某个小群体所特有的,而是全民族有时甚至包括异族在内,大家共有的一种实践活动。在书法这个问题上,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历史感,书法基因的形成与延续,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其历史是悠久而绵远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的综合素质和禀赋的差异,产生代代相传、异彩纷呈而又各具特色,从而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周崇坚娓娓道来的书法故事为听众描绘出书法的历史细节,周崇坚说,推动书法这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发扬光大,成了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
接着,周崇坚分享了他对书法的特点、书法的传承和方法、书法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学习体会。
书法与汉字
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总会握着我们的小手,一横一竖不停的在纸上写着、画着,对很多人而言,那样的行为叫做“写字”。关于什么是书法,很多人都是有些含糊的。其实,书法也就是以汉字为载体,主要是指黑的点画在白的纸上运动变化而成的,有法度有艺术性的书写物。
现在一般认为,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汉字产生的途径应该是图画和符号。此后再过两千多年,大约3600年前,甲骨文产生了。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来看,甲骨文已经是有较为严密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也有所体现。一般认为,书法起源于甲骨文时代。其书写与契刻均具有审美意识。
汉字由六书构成,到目前为止,汉字中的10%还是象形文字。其他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其点画与结构也都是有意义的。汉字不同于外国文字的简单符号。而是有意义地模仿接近自然的结构与形象的文字。就造字机制而言,汉字取象于物与事物,与现实一致。所以,汉字象形。以英语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则取象于语音,相对而言,不如汉字形象直观。
正是汉字造字法有如此特点。这就为书法书体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腕运中锋”和“运腕”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法的书体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从外在书写格式来看:书法有条幅、斗方、中堂、屏条、手卷、对联、扇面、册页、手札等多种形式。从内质上来说,书法艺术可具体表现为:同自然之妙有,对立统一,运动变化,一派生机。其中书法的点画、结构、章法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而点画则是审美含量最高的部分,它应该具有:骨、筋、肉、血、力、气、势、神、韵、彩的质地。
在你生活的圈子里,也许你也发现了,每个人书写出的书体也是不一样的,这其实就是说明了书体也是有艺术效果的,且是丰富多彩的。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当你的点画的质量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此时于宣纸上书写,它又具体呈现出:黑白浓淡、粗细长短、大小正侧、迟涩飞动、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刚柔骨气、遒丽巧拙、破完美丑等艺术效果。书法艺术手法或者说技能的培养,很多时候是针对人的肌肉筋骨的训练,这种训练潜移默化于整个书法学习过程中,不可间断,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伴随人的一生从不间断的过程。
书法有“四法”:即所谓“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笔法”是最重要的。纵观历代书论,谈论“笔法”、“笔意”“笔势”的,占了相当部分,王羲之有《笔势论十二章》,颜真卿则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等。而“腕运中锋”,就是注重笔法训练的基本大法,是书法入门的基础。而所谓“中锋”,简单地说,是指笔尖在书写时常处于笔画的中间(笔画两面光滑)。中锋用笔常表现出“正气”、“饱满”、“厚重”的气象,属于审美价值取向的正面,也就是正能量。那么所谓“偏锋”,也就是笔尖在书写时常处于笔画的一侧(笔画常见一面光,一面毛)偏锋用笔则多呈“偏邪”、“干瘪”、“轻薄”的特点,属于审美价值的负面,也就是负能量。
“中锋”是目的,“腕运”或者说“运腕”则是手段。“腕运中锋”主要指通过手腕的翻转变化,带动毛笔在纸上实现提按顿挫、顺逆徐疾运动的同时,笔尖则尽可能保持位于笔画的中间位置,这样书写出来的笔画具有“正气”、“饱满”、“厚重”的特质。“中锋”用笔,可以满足人们对“正义”、“忠厚”、“博大”等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理想境界,在现实世界的曲折实现。
书法家的“腕运中锋”是把舞蹈家肢体语言加以浓缩,把歌唱家婉转回旋有节奏的旋律转化为有生命的动作。通过毛笔的弹性落实在宣纸上,呈现在点画中。
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人的手指最灵活,但力度不足。以指运笔,所写的笔画不能充分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力的渴求。手臂最有力,然而手臂则相对笨拙,单靠运臂,所书笔画虽能满足人们对生命力的追求,却不能充分模仿、再现出,婉转回旋且具有节奏韵律的生命的万种风情。人的手腕则居其中,同时兼具手指的灵活和手臂的力度,运用手腕的翻转变化以实现“腕运中锋”,是最能充分表达人们对自然生命的模仿与再现的。是入书法之道的不二法门,是书法技能训练最基本的要求。
书法艺术是综合的艺术,是人本质力量的反映,是一个人功力、学养、才情的积累。在书法的学习上既没有天才,也没有神童。书法的学习是要以整部中国书法史为对象的,各种书体都要精熟。书法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果只是截取一二种书体,更有甚者,只学习一种书体,比如行书,行书中又仅仅以米芾一家为学习对象,就号称字写得如何如何好,这是无法想象的。篆书婉而通、隶书猛而厉、楷书正而则、行书简而便、草书流而变,各有各的味道,好的书法应该是熔真草篆隶行各种书体为一炉的。
书法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当今社会人难免浮躁,加之受文革“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等等思维的影响,在书法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以“创新”自居的新的书法样式。变脸变形,搞得字都不易识,削弱了书法与汉字的关系。提倡独字篇、少字篇,削弱了书法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书法由其特性决定,寄生性很强,它寄生于汉字、寄生于汉文学、寄生于汉文化的传统思想,甚至寄生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中。书法,离开汉字,离开中国文学,离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孤立地就字论字,是不可能的。
好的书法,经典的书家,不是权威的肯定,而是民族的、历史的选择,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积累和审美的价值取向。有的人花大笔钱,千方百计地去学习外国的思想观念,来指导书法的传承,但并没有按实际来操作,这就好比在意大利街头,捡了一本菜谱,拿回来烧中国菜。这就剥离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思想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而文学是脚本,是潜台词。所谓“新书法”,淡化思想、远离文学、摆脱汉字。甚至不写,而是涂、描、染、拓,满纸败笔,真是不可理解。
人们最热爱的是自然、是生命。书法实际上就是表现自然、生命的艺术。是对自然生命的再现、模仿、表现与解释。用什么来解释呢?也就是石涛所说“一笔画”,一切大自然生命的万种风情,就是以一点一画来演绎解释的。
书法家要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首先要在学养上下功夫,在点画上不间断地锤炼自己。否则,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发展可言。
实习记者 聂孝美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