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0-11 10:39近年来,昭通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提升全市各族人民健康服务水平为抓手,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开展便民义诊,将民族医药融入中医国粹,用心用情培育民族健康树,为全市各族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主治医生给患者王文英检查身体
“在昭通能享受这么好的医疗服务,让我们农村得大病的人看到了希望。”来自彝良县柳溪苗族乡茶坊村的王文英(苗族)今年56岁,去年5月在彝良县人民医院查出壶腹部肿瘤,由于无法承担外省高额的医疗费和交通费,转至昭通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治疗。先进的医疗设备、来自上海的肿瘤专家、高额的医保报销,让王文英看到了希望。“我这种病需要长期化疗,除了一些进口药不能报销,大部分费用都可以报销90%以上(王文英家庭脱贫攻坚期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治疗效果也很满意。”王文英激动地说。
持续改善民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昭通市推进以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为重点的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让各民族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该院重点建设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创伤五大专科及配套科室,设置床位4850张,和北京阜外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达成合作。辐射滇东北以及周边地区,覆盖人口超过1000万人。运营以来,760余名长期在市外就诊的重症患者返回治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找好医院难、找好医生难的问题,减轻了各族群众外出就医负担,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们乌蒙山区医疗条件的飞跃式提升。
同时,昭通市以“千百县工程”项目和东西部“组团式”帮扶为抓手,对口援建昭通市县级医院,累计在县级医疗机构建立临床专家工作站258个,肿瘤、泌尿、眼科、心内、皮肤科等39个薄弱学科得以加强,县域医疗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更多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诊,2023年县域就诊率高达92.65%。统筹乡村规划调整和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变化等要素,合理调整 46 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布局,同时整合村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资源,偏远山区实现 15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开展便民义诊,强固民族团结之本
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到鲁甸县卯家湾新区开展便民义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昭通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牢牢抓住这条主线,组建医疗队深入到各乡村,常态化开展义诊下乡活动,对各族群众常见疾病的预防、规范性治疗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为社会需要关爱的群众和民族同胞送医送药,今年以来,累计服务各族群众1万余人次。并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手册和健康教育手册,广泛宣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民政策及民族政策,进一步强化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增长基层群众健康知识。
开展健康进社区“健康小屋”活动,开设医患讲堂,邀请社区老人、患者、患者家属和广大群众一同学习交流,截至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39家卫生健康单位共在53个城市(县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牌设立“健康小屋”,截至目前,共派驻医护人员6000余人次,开展健康教育宣传300余场次,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咨询和义诊服务4万余人次。
传承中医国粹 扎牢民族团结之根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各民族医药千年来交汇融合,源远流长。昭通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始终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挖掘民族民间医药的经方、验方和民间特色疗法,将民族医学融入中医药学,以中医国粹传承扎牢民族团结根脉。截至目前,昭通市有中医类医疗机构119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全部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9%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中医医疗机构有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29个。全市有国家级基层名者中医药传承工作室8个,省级名医工作室6个,省级基层名者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4个,培养传承型人才150余名。“昭通天麻”“昭通珍珠半夏”“昭通黄精”“昭通小白芨”“昭参”等道地中药种植覆盖各民族地区,为各民族群众致富增收贡献了“中医良方”。
通讯员:罗娇 文/图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