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的读书岁月

 2017-07-20 15:20  来源:

付春平

在我的记忆里,关于书的最初印记,不是启蒙时的课本,而是父亲退伍带回的两本书,一本是《唐诗选辑》,另一本是《陈毅诗词选集》。因为它是我未入学前梦寐以求的,特别是《陈毅诗词选集》里有图片,很新奇。父亲把它们锁在木箱里,但我与书的缘分,从此结下了。

出生在八十年代的我们,不像今天的孩子,人手一部手机,或电脑上网,或盯着大屏电视整日沉浸在动画片里。那时能偶尔看一场电影,就是对眼球莫大的慰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超级流行的要算“小人书”,一大群孩子围拢着最炫耀的那个,他的小人书要用一只手捂着另一页,由他主宰着让大家往下看的欲望。那年月,要是谁的书包里有几本“小人书”,绝对是孩子们的崇拜者。

曾经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也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堂哥那时读中学,周末放假回家都会带回厚厚的几本,我就成了他们家最勤的常客,不打发一本就死赖着不走,要是谁提前给借去了,我得失落好几天。五年级时上学放学都读着书走路,冷不丁被恶搞的乡邻惊喝一声,要呆着半天才回过神来。那时农村没电,夜晚在床头放盏煤油灯,在床上翻来覆去直看到手中的书滑落,为此也少不得母亲的责骂,煤油烧多了——那年头可是按人头供应呢。除了武侠小说,那时的各种杂志铺天盖地,最记忆犹新的是《少年文艺》,记得有一篇叫《寂寞的夏日》,能读出炎热和睡意;如今的孩子可能不曾听说了。在小学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唯独觉得《红楼梦》不吸引眼球、《聊斋》毛骨悚然,但最多的还是金庸、古龙,也有琼瑶。

我自己的第一本书是张平的《天网》,在一位还俗的僧人摆着卖的不多的几本书中挑的。第一次通过阅读产生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和认知,是它改变了我的读书方向,觉得以前的武侠小说读之无用,没啥实质意义,所以不再读。自己挣得的第一笔钱是1200元,交了800元给父亲,剩下的400元在县城全买了书,其中有《鲁迅杂文全集》。

追随打工潮的脚步在外飘荡的日子,书成了我的精神支柱。那时书店像家,在神情专注的人群里,穿上班的脏衣服我也不会有被讥嗤的感受,他们会善意地对我点头。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疯狂地阅读,在文字间感受喜怒哀乐和悲苦沧桑,透过大师们的视觉在故事里游荡。有一日,早早买了梁晓声的《年轮》,一个人骑着破自行车,在污水河边直至黄昏才读完回到住地,急得堂哥眼泪汪汪地责骂,以为我出事了,——他在尽父亲的嘱托啊:要管好你兄弟!那时有太多的黑厂、黑砖窑、黑包工头,无数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然而,因为有书的陪伴,我从未在内心觉得自己卑微。读书使自己内心逐渐强大,让我开始有了藐视黑暗的力量!

成家立业后,对书的依赖更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日纷繁的琐事过后,夜读成了一种享受,一壶清茶,一缕青烟,卷页翻舞。偶有孤寂和苦闷,但书籍无私地对心灵滋滋地洗涤着……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