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金沙江右岸,千年文脉碧水“金山”

 2024-09-30 11: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生命离不开水,江河孕育文明。

从唐古拉山奔腾而来的高原之水,在九曲十八弯后化身狂放不羁的金沙江,蜿蜒流入昭通,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河,最终与长江一道纵身东海。

数千年前,这里的人们怀揣梦想,踏上遥远征途,浩浩荡荡地把从深山开采的木料、铜矿、白银等通过人背马驮运送到港口,挤上长江的货船,一路北上,直抵京城。回望千年时光,古道上的马蹄印、悠远的金江号子、绝壁上凿出的纤道早已隐匿山河,文明的辉光却随江水万古奔腾,生生不息。

如今,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时代号角振聋发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守护一江清水,赓续千年文脉,成为昭通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昭通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市之要事”,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实际行动坚决守好生态安全底线。从昭通境内金沙江右岸极目远眺,458公里水清河畅、青山叠翠,既有鱼翔浅底,又有呦呦鹿鸣;既有翠竹繁茂,又有硕果飘香;既有大国重器耸立天地,又有和美乡村点缀山野,新时代“长江故事”弦歌浩荡……

清水东流去 人鱼共欢歌

“是长江鲟!”

“一定要保护好这条鱼。”

2024年8月6日中午,54岁的水下摄影爱好者罗彬在金沙江水富段拍摄到一条长达1.2米的“大鱼”。画面中江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生姿,“大鱼”怡然自得,与其他鱼类和谐共处。该视频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走红,引来众人围观,后经水富市渔政部门判定该鱼是一条长江鲟。长江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长江流域独有的珍稀鱼类。

“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到长江鲟。近几年,从水下拍摄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鱼的数量还是种类都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很多鱼甚至叫不出名字。”罗彬兴奋地说,2019年,他开始尝试水下摄影,用镜头记录金沙江的变化,如果运气好,站在岸边就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依水而生,因水而富。在罗彬看来,金沙江是水富人赖以生存的命脉。多年来,捡垃圾、做宣传、清理暗沟……罗彬早已把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融入举手投足之间。

作为金沙江右岸最年轻的城市,水富坐拥目前云南省唯一能够实现3000吨级以上船舶江海直达的港口、大国重器之一向家坝水电站。一方面,工业经济占据水富经济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助推昭通乃至云南更好更快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地处金沙江、横江交汇处的水富,是金沙江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承担着“一江清水出云南”的政治责任。如何把握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是水富需要用实践回答的时代课题。

走进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一处废水零排生态鱼池引人驻足。技术工程师郑明玖介绍,池中供养鱼儿的水是经过处理后的洁净度超高的生产废水,经过分析检测,废水的各项参数指标完全符合甚至优于生态鱼类的供养标准。为守护一江清水,公司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投入上亿元,用3年时间建成云南省首家、长江源头首个废水零排装置,让工业废水从“达标排放”到“零排放”,实现了不向长江排放一滴废水的承诺。

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水富始终严格开展“十年禁渔”专项整治行动。为抓好网格化管理,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水富市成立“两江”综合执法大队,依托智能监管平台,实现了对金沙江、横江流域重点水域的全面监控,国控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达Ⅱ类及以上标准,生态持续向好。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至 2024年,水富市累计监测到鱼类50余种,证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水富段)的鱼类多样性持续增多。

“水中大熊猫”频频现身并非个例。

2024年4月21日,在距离水富200公里外的镇雄县赤水河庙子落水洞河段,工作人员首次采集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薄鳅。

“长薄鳅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该肉食性鱼类的出现,表明保护区内小型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长薄鳅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说。通过鱼洞观测站水下监控画面,也能看到金沙鲈鲤、昆明裂腹鱼、青石爬鮡等珍稀鱼类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青山依旧绿 金山滚滚来

汽艇划过,碧波雪浪。金沙江激昂的涛声中,高原与江河的交汇处,奔流东去的江水在绥江画下了一个“逗号”,赋予这个江边之城不断前行的要义。

多年前,为了支持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绥江人民含泪告别故土,用1年多时间完成了整个县城的搬迁重建。随着电站下闸蓄水,昔日江水滔滔、浊浪翻滚的金沙江终于收敛了狂野,变得优雅从容。

为了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绥江57岁的杨家伟临近退休还冲在生态环境监测一线,扛着20多公斤重的检测设备爬上近80米高的烟囱测数据;库区清漂队陈平、黄凤均等16名队员在暗藏礁石、风浪、水草的湖面坚守10年,从每年打捞约1000吨垃圾减少至500吨左右;绥江97名渔民转产上岸,完成53艘渔船退捕、分类分批拆除新滩镇1823口养鱼网箱……在绥江人民的用心守护下,高山峡谷间,碧波荡漾的江面每年都会吸引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前来栖息,而且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8 月的金沙江绥江段,一碧万顷,岸上满山翠绿。就在前不久,新滩集镇上的绥江“半边红”李子采摘季活动火热进行,万亩果园内,一颗颗圆润饱满、色泽鲜艳的“半边红”李子被采摘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我家的 30 亩李子,去年卖了 8 万多元。”果园内,鲢鱼村村民周潮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绥江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头等大事,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引进高污染的大型化工企业,这是底线。”昭通市生态环境局绥江分局负责人说,这一江清水不仅事关绥江人民的生活,更是下游沿江百姓的福祉。

反复探索实践,调整产业结构。绥江县委、县政府最终确定了“荒山种竹子”和“土地种果树”的绿色致富新路子,形成“海拔800米以下低山种植李子、800米至1200米半山种植特色经济作物、1200米以上高山种植竹子”的立体分层农业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循环”。

在政府的引领下,“半边红”李子产业迅速发展。10年间,绥江“半边红”李子种植面积由 4.29 万亩发展到 10.13 万亩,产值从 0.4 亿元增加到 4.8 亿元,覆盖全县20个行政村,种植农户达1.3万余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70%。

不只“半边红”李子,沿着金沙江右岸,溯流而上,永善枇杷、巧家芒果等特色林果绿意绵延、香飘百里,既富了群众,又绿了青山。

而在大关县,百万亩筇竹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又一种诠释。从木杆镇10万亩筇竹核心区观景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竹子,迎着太阳拔节生长,青绿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中蔓延……木杆镇向阳村是大关县打造筇竹产业园的核心区,2022年,向阳村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筇竹专业村。木杆镇立足域内资源优势,整合全镇8个村1个社区的集体经济资金,注册成立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生产车间,几十名工人忙碌不停,竹笋产品沿着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进入包装箱,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厂房堆成了小山。

近年来,大关县立足筇竹资源优势,坚持错位发展、以特制胜发展思路,锚定100万亩目标,全力发展“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全链条打造以筇竹为主、方竹为辅、其他竹种为补充的百亿元级竹产业,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全县筇竹基地从5年前的20.83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02万亩,占世界筇竹资源的70%以上,大关县竹林面积达116.53万亩。2023年,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20.8亿元,竹产业发展受益17.3万人、占大关县农村人口的72.5%,竹农年人均增收4900元以上。2024年,大关县竹产业综合产值有望超过30亿元。

文化传古今 盛景遗千年

千百年来,金沙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或输出资源,或孕育文化,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在现代交通工具问世以前,“自滇至京,长途万里”,水路运输是大规模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方式。金沙江航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始于200多年前的“滇铜京运”就有赖于金沙江水运。

铜是清政府铸币的主要原料之一,清代乾隆以来,滇铜成为清政府铸造钱币的最主要原料来源。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及“:由政府开采之铜矿在于云南北角之昭通者,经已数世纪之久矣。中国向来通用之钱币,几乎全赖云南铜矿以制造之。”

“可以说‘滇铜京运’支撑了近乎半个清王朝的经济体系。金沙江水道(黄草坪)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线路,此路从昭通经昭黄驿道,即洒渔、永善莲峰县城、新店台三站半到黄草坪,再经水路八站到四川泸州中转,借长江航运北上进京。”永善县文物研究所所长袁志坚说。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从莲峰镇黄草坪码头驱车前往新店村三道水铜运古道。

沿途可以看到,三道水河北岸随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峭壁岩体上现存近 1000 米的“腰岩段”古道。头顶是直插云霄的绝壁,脚下是奔腾而来的金沙江急流,不禁让人胆战心惊。

据袁志坚介绍,“三道水铜运古道”建于清乾嘉年间,为清代“滇铜京运”的运输线路之一。新店村在清代称为新店台,得名于铜运道路上设置休息住宿的马店,当地村民的先祖多是随着铜运兴盛、经贸的发展迁徙而来。乾隆年间,为方便通行,清政府在三道水段铜运要道上修建了3座木桥。其中,二道桥在嘉庆六年(1801年)改建为石桥。

沿着山路走近三道水河,可看见用石条砌成的二道桥,桥面距河面高12.2米,跨度11.3米,桥面宽4.58米,两侧有4级踏步。桥迎水面拱圈正中龙头石饰有太极兽面雕塑,在东北岸上长有一株百年榕树已经深入桥体,西南岸下游也长有一株古榕树。

68 岁的新店村村民蒋仲华回忆,他家在这里居住已经6代,没有通公路以前,这条古道上很是热闹,从黄坪到莲峰往来贸易的人都要从此地路过。数百年历史随水流,如今,“三道水铜运古道”已退化为乡村小道,结束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

在永善县码口镇新民村木跨沟峡谷的岩壁上,我们看到清朝雍正年间采办皇木的商人途经此地时刻下的文字“:永记江南徽州府木商谢义盛修雍正十年十月立。”

“事实上,据《两朝纲目备要》记载,早在宋朝时期就有边民从此地伐木至叙州(今宜宾)买卖。”袁志坚说,他曾在相关史料上看到,1984年,科学家对河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铅同位素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有5件比值非常低的异常铅与云南滇东北永善金沙厂的铅矿料同位素特征一致。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多次发现与殷墟来源相同的青铜器。因此,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或许远比我们知道的更为久远。

上下天光、碧水东流。金沙江右岸舟船云集,滇铜京运”的辉煌场景已经远去,曾经的繁华仅存于零星的文字记载中,但输出资源支持中原地区发展的使命却还在继续。

金沙江上 ,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3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 ,正将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往华中、华南等地……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谭光吉/文  毛利涛/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