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9-30 11:161949 年 3 月,方德银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他说:“面对今天的繁华盛世,我百感交集……我参与了祖国的建设,亲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壮大。”
在方德银8岁时,父亲早逝,母亲在绥江县三渡煤厂工作,他的童年也跟随母亲在煤厂度过。后来,母亲被调到绥江县工业局工作,他也跟随母亲离开了三渡煤厂,到县城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落后,物质匮乏,方德银家也十分贫困。在他14岁时,便到砖瓦厂当学徒,背过河沙和煤,住的是狭窄阴暗的工房。
1968年,方德银18岁,他报名参军入伍,由一名毛头小伙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投身祖国国防安全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他牢记母亲的嘱托,刻苦训练,练就过硬本领,1968年至1970年,他连续 3 年受到部队嘉奖。
1971年,方德银从部队退役,返回了家乡绥江县,并被分配到当时的社办企业从事机修和电修工作。由于他善于学习和钻研,3 年军旅生涯更练就了他坚韧的毅力,他很快便掌握了机电修理的技能。因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他很快就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一干,就是11年。
方德银在企业工作后,每月有了36元的工资,便开始筹划建房。1979年,他家建起了3间土木结构的瓦房,面积有100多平方米,生活开始好起来。
1982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在“关停并转”的时代浪潮中,方德银下岗了,他充分利用企业分配给自己的设备,开了一家机电修理店,主要维修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那时生产队没有公路,电压也不稳定,生产队的设备出了故障,需要迅速上门维修。那些年,30多岁的他穿着一双帆布胶鞋踏遍了绥江的山山水水,从来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因为他在部队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方德银的妻子在砂砖厂上班,夫妻俩兢兢业业,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夫妻俩便将低矮的小瓦房拆除,重新建起了一栋40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楼房。
国家一天天富强,人民也一天天富裕。2012年,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绥江老县城整体搬迁,方德银家也成为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在绥江新县城分配到了3套住房和1间门面。退休后的方德银随着绥江新县城的崛起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方德银养育有3个女儿和1个儿子,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成人,有了幸福的小家庭,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方德银和老伴也有社保,每月可领取社保金近8000元,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于是,方德银决定带着老伴旅游,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尽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目前,夫妻俩的足迹已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75年来,方德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亲历了新中国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也见证了祖国从贫困到富强的华丽转身。“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畅想未来,我为我与新中国同龄而感到骄傲、自豪,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欢呼!”
通讯员:罗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