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读杨光祖的文字

 2017-06-15 10:10  来源:

■李 萍

那年,在西部花儿邀请赛上,我初识杨光祖。一面之缘,寥寥数语,不过片刻。客套,客气,儒雅,鹤立鸡群,还有潜隐的孤傲,是杨光祖留给我最初的印象。

我疑惑,被称之为评论家,似乎过于年轻。但回家之后百度了一下,吓我一条,肃然起敬之余,深感自己的才疏学浅,竟如一张白纸。

他曾经说:“生命,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展开的吗?而文学,其实也就是生命的一种呈现状态。”我很喜欢这一句,只有孤傲的人,才会用笔描摹出一个完全的自我,看到那澄澈的境界。

一个喜欢孤独的人,也能享受孤独,在孤独中让文字绽放柔媚。

“优秀的作家,在一种难以克制的创作冲动中,他必须找到一个‘形式’,就像大河必须找到一个承载它的河道,如果没有,它就会自己冲出一个。……文学就如一条河,需要自己的河道。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就需要不同的河道,……一个作家,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独特的生命体悟,因此,也就需要自己独特的文体形式。而且表达不同的生命体验,也就需要不同的形式。”(《文体形式与文学创造》)这几年,杨光祖从文本细读,开始进入了对“文学”的反思,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处发表系列文章,阐释他关于“形式”、“汉字”的思考,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杨光祖一向以“文坛杀手”著称,被称为“酷评家”的代表人物。韩石山在《西部文学论稿》序言中说,杨光祖的文章“平实之中每每闪动着剑戟的寒光。尤其是对西部一些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他的批评常有让人震聋发聩的地方”。其实,他的冷酷的批评文字后面,是有一颗大爱的心。他说,我尊重,我批评。对那些不入流的作品,他是连看都不看的。

一位敢于运用尖锐、深刻、犀利文笔的评论家,对国内的重量级作家敢于直言的精神,值得钦佩。从他那字里行间自成风格,独具特色及深刻的见解里,一位细读文本,饱览诗书,功力非凡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读其文字,俨然与其面谈,丝毫不敢怠慢,只有严肃认真。这岂是一个“酷评”所能概括的?

杨光祖说:“没有生命的植物不是植物,是柴草。没有生命的文学不是文学,是技术产品。”杨光祖在文学批评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以思想取胜,文笔恣肆,言简意赅,倾向于冷涩幽暗,那种意境里,渗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隐痛。如他所言:散文是我的哲学,乱中不乱,齐而不齐。他通过散文的书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包括文学、艺术。他的散文不多,但篇篇读来真实,唯美外,洋溢着人文情怀。诸如《把房门关紧,别让风吹开》《活着,像泥土一样持续》《青草的爱抚,胜于人类的手指》《我用文字救自己》《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等,其中《歌哭无端纸一堆》入选了全国年度最佳散文选。

“道,即重也。向日葵未成熟时,高昂着头;成熟之日,却低下头,默默的。”(《道通为一——庄子札记》)多么贴切真实形象的文字,也是杨光祖对文学、人生的一种呈现。

读他的文字,感觉他的灵魂,一定被庄子所穿越,他的文字亦被庄子所击穿,所以,即便信手拈来,也充满哲理。

他不愧为真正的学者,一位用生命浇灌文学的批评家。当然,他剖析自己时也不留情面,虽笔墨不多,却极为尖刻。《只在僻处自说》曰:“我从小就喜欢鲁迅,一直读到中年了,感觉还是不懂。鲁迅是大海,我连河伯都不是,充其量做个泥鳅、小鱼而已。半生阅读鲁迅,越读越感到他的不可超越,不可理解。”设若他是泥鳅,是小鱼,那么我呢?

灵魂的探索,哲学的表达,在笔端流泻出他的文字特性,独处一隅的孤独里,一位儒雅孤傲的学者,拿着笔,镜片后鹰一样的目光闪现色彩的斑斓。于是,一篇篇必须静心细读的文章,酣畅淋漓之后,深思,方能释怀!

我写这些文字,蜻蜓点水,在评论家面前纯属班门弄斧。但华罗庚说,弄斧就是要到班门。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