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福建龙岩弘扬长征精神,加快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跃上潮头满目新

 2024-09-28 17:25  来源:昭通日报

初秋的龙岩,凉风习习,风之所至,皆涌动着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

龙岩通称闽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红色是龙岩最鲜明的底色。当年,10多万闽西儿女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中有闽西子弟2.6万余人,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多人。

长征途中,闽西儿女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光辉史诗,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新时代新征程,闽西儿女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岩经验”。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22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消息传开,闽西大地欢欣鼓舞,干群齐心把握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1+N+X”政策体系,全力以赴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龙岩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持之以恒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林改工作再出发,交出生态亮眼“成绩单”: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国土绿化试点项目得到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肯定,龙岩地质公园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林改“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实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诺方式审批”等4项举措写入国家深化林改方案……如今的龙岩,绿水青山美如画,俨然是一个生态福地。目前,龙岩森林覆盖率达79.28%,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全市水土保持率为94.16%,比全国、全省平均值分别高22.3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

老区发展,根本要靠“自身骨头长肉”。龙岩注重夯基固本,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坚定不移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加快发展“2+4”工业产业,构建“5+N”现代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龙岩市十大重点工程项目、100个攻坚重大项目、1012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均提前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6个、总投资653亿元;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龙岩市还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龙岩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上作示范下功夫,加快中心城市南部新城、北部新城开发建设。其中,南部新城打造“现代产业新城、科技教育新城、绿色生态新城”,北部新城打造“现代产业新城、未来智慧新城、生态宜居新城”。今年,南、北部新城共新开工120个项目,总投资220.7亿元。与此同时,创新实行“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对全市1786个村重新进行分类施策,推进村庄加快发展。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龙岩进一步敞开山门,在扩大双向开放上作示范,加快建设近海开放型城市。去年,与广州市签署《对口合作协议》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3个子协议,确定10个重点合作领域。目前,广汽集团、广药集团、广州工控集团、广州市建筑集团等4家广州世界500强企业重点产业项目落地龙岩,进展顺利,广龙对口合作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今年,加快与厦门山海协作步伐,构建“1+4+3”山海协作框架,上半年共引进闽西南项目95个,总投资186亿元。

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龙岩坚持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作示范,落实“教育强市”战略27条措施,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万余个;落实“健康龙岩”战略30条措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第二医院康复综合大楼等项目加快推进;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名单。

以红土铸魂凝聚发展力量,龙岩始终努力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作示范。一方面,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对古田会议旧址群、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等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龙岩段)、中央红色交通线保护利用等项目,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另一方面,2022年10月以来,创新打造“大爱龙岩”精神文明品牌,持续开展“爱心敬老、爱心护蕾、爱心就医、爱心助残、爱心扶弱、爱心济困”六大专项提升行动。仅今年上半年,龙岩各级各部门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2亿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40万人次。

红土地上写华章,勇立潮头争一流。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闽西人民不负时代眷顾,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品牌。未来,龙岩市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改革精神,坚持系统集成抓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坚持人民至上抓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新的改革实践加快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长征前  昼夜鏖战急

1933年夏,国民党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三军团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取得朋口大捷。同年秋,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军第三师和第十四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建制归属红一方面军。1934年9月1日,红九军团与红一军团、红二十四师密切配合,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温坊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

温坊战斗是松毛岭阻击战的前奏。松毛岭是南北走向的一道分水岭,其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东线的重要门户。

1934年9月26日至29日,红军经过以白叶洋岭为主战场的松毛岭阻击战,伤亡人数为2000余人,包括后续10月4日红二十四师一部南山坝阻击战斗的伤亡人数,共2200多人,约占参战兵力的三分之一。其中,以9月27日白叶洋岭战斗伤亡1000余人为最多。

中央主力红军在中央苏区东大门的最后一役——松毛岭阻击战中,以7000余兵力抗击国民党军4个师3.5万余人的进攻,及其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此次战役中,中央主力红军浴血抗敌,付出了重大牺牲,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东路进攻的计划,保证了长汀、瑞金后方安全和红军长征前的时间、空间和各种准备。

长征中  一里一忠魂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8.6万人从福建闽西的长汀、宁化和江西赣南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万里长征。出发前,红九军团在龙岩长汀与连城交界松毛岭西麓的钟屋村(现名“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挥泪告别苏区群众。在8.6万中央主力红军中,闽西子弟有2.6万余人。

在漫漫征途中,他们担负着前锋或后卫、政工或后勤、侦察或救护、机要或保卫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8.6万主力红军仅幸存7000多人,而2.6万闽西子弟仅幸存2000人左右。可以说,长征中,每一华里都有一位闽西儿女倒下,可谓“一里一忠魂”。

长征队伍中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红一军团红二师以及红四团、红六团、红三军团十五团等,在师政委刘亚楼,团政委杨成武、王集成、罗元发、刘忠的领导下,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巧夺娄山关、四渡赤水,特别是在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攻占腊子口等战斗战役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屡建奇功。以6000闽西子弟为主,作为全军总后卫的红三十四师,在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一战中,为保证中央主力红军能顺利过江,他们完成了断后使命,最后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在湘江东岸。该师师长陈树湘率余部向湘南突围时被敌捕获,陈树湘绞断肠子,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经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开始战略转移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在长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闽西子弟比比皆是,还有像罗舜初、张水发、戴镜元等这样的机要译电人员,他们以卓越的破译能力为红军闯关夺隘,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毛主席誉为“长征路上走路的灯笼”;傅连暲、叶青山、江一真、涂通今等一批医护人员,积极救死扶伤;吴富莲、邓六金、谢小梅等巾帼英雄也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谱写出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长征后  热血赴抗战

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幸存的闽西子弟后来被编入八路军,他们在华北战场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功勋。留在闽西、赣南坚持游击战争的2000多名闽西儿女则被编入新四军,他们驰骋于大江南北与顽敌展开艰苦斗争。同时,在中共闽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闽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积极组织生产,支援前线。

闽西的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毅然投身抗日战场,用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相关链接

昔日“扩红”

十万闽西儿女参加红军

闽西是全国较早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创建红军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继井冈山之后开辟的第二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是20年红旗不倒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记。这里还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在这片红土地上,在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和红十九军等5个军。当年,10多万闽西儿女参加红军,这里是中央主力红军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红军故乡”“将帅摇篮”。

今朝看“红”

“五大游”持续掀起文旅热

龙岩以“红土铸魂”为助力,立足独特的人文和生态优势,持续打响“古田红色游”“永定土楼游”“长汀古城游”“丹霞温泉游”“休闲生态游”等“五大游”文旅品牌,持续掀起文旅热。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293.44万人次,比增15.3%;游客旅游总花费328.84亿元,比增24%。

“五大游”中,“古田红色游”精品线路囊括诸多红色经典景区。踏上这条红色旅游线路,您可以抚摸到红色龙岩的澎湃脉搏。(旅游线路:古田旅游区→新罗中央苏区金融街→永定金砂红色旧址群→上杭临江楼→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连城新泉整训旧址群→松毛岭战斗遗址→长征出发地中复村→长汀红色旧址群)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国内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