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江文明行丨南通:在江海门户绘就“青绿江山图”

 2024-09-27 15: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通考察时的讲话

核心提示

江苏南通,长江入海前“最后一站”,有“江海门户”之称。来到位于南通启东的圆陀角,可欣赏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的神奇,也能迎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缕阳光。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南通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自觉,奋力跑好守护母亲河“最后一棒”。从化工围江到江豚流连,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从“城市伤疤”到“休闲客厅”……大江作证,江海儿女高质量打造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秀美画卷沿着江海岸线尽情铺展。

来南通、登五山,望得见江海、触得到绿色、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拥有无尽的诗与远方。新时代“长江之歌”在“大江之委海之端”鸣奏出更为华美的乐章,“江”与“海”激荡出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

生命长江

江中“稀客”成“常客”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是江苏全省长江岸线最长的城市。这两天,“南通江豚巡护联盟”发起人管昊昱的身份“升级”为“长江下游江豚巡护联盟”负责人,志愿服务更忙了。从2019年12月12日拍到第一张江豚照片起,管昊昱就迷上了这些长江里的“微笑天使”,和一群同道中人化身“江豚守望者”。

长江南通段是江海洄游生物进入长江的门户。即便在这片顶级捕食者广泛存在的生物多样性水域,以前由于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空间逼仄,江豚也曾一度“消失”。

随着长江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守,长江南通段水质持续改善、渔业活动减少、水生生物资源量增加,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愿意“回家”了!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信誉多次参与江豚监测活动,他欣喜地发现,如今长江南通段全年均可见到江豚,单次最多记录12头。市民们在江边散步,随时可“偶遇”江豚家族添丁加口、全家嬉戏的温馨画面。

除了拍摄,人类还能为江豚做些什么?2021年,管昊昱牵头组建“江豚巡护联盟”,志愿者纷至沓来,如今达150多人。带动更多人关注长江大保护,是这群“追豚者”的初心。在他们的呼吁下,去年11月,南通在江豚出没的热点区域——滨江公园设置“江豚湾”打卡点,打造以江豚文化为核心的南通长江生态保护断面。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处长唐勇介绍,在江豚湾布设两套声学在线监测设备后,已监测到江豚迹象5625头次。

一江清水,万物生长。随着生态修复,江豚的朋友越来越多,东方白鹳、豹猫、獐、遗鸥等珍稀动物从“稀客”变为“常客”。唐勇介绍,南通率先在全省启动市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工作,全市本底物种记录达3789种,占全省物种记录总数的54.9%。珍稀物种回归,可谓生态改善的“晴雨表”。

碧水长江

生态“蝶变”焕新颜

金秋时节,骑行于江苏南通海门区的青龙河畔,抬头仰望是蓝天白云,耳畔呢喃着江风细语,长江对岸的崇明岛轮廓清晰可见。

很难想象,这片风光旖旎之地,曾是警示片中的负面典型。作为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由于沿岸工厂密布、污水横流,青龙河在2019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被曝光。痛定思痛,护佑母亲河的“魔法师”拿出不破不立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决心”、巧夺天工的“匠心”,历经艰苦整治水质终得改善,目前常年保持在Ⅲ类。昔日化工园区蝶变生态景区,青龙河整治工程作为正面案例,今年再上长江经济带环境警示片。

从负面典型到正面典范,青龙河的华丽转身,是南通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生动缩影。从空中俯瞰,166公里沿江岸线宛若赏心悦目的“绿飘带”,与长江一路向东、蜿蜒相伴。

美丽南通 记者 许丛军 摄

岸边青山如黛,江上万舸竞发,水中鱼类嬉戏……在南通市区滨江公园段,人与江的深度联结更为具象化,其背后也藏着一个生态“蝶变”的故事。

此处曾拥有全国最大的硫磺码头,扬尘满天、水体受污。“小时候江水很清,最爱和小伙伴在滩涂上抓螃蟹。”江边长大的姜江华对长江感情很深。后来,港口日益繁忙,散货码头、各类企业临江而建,污水直排屡见不鲜。“植被少了,工厂多了,童年的乐园黯然失色。”

2016年以来,南通全面实施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作,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从根本上破解市区沿江段几十年工业集聚带来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困。危化品码头、硫磺码头、集装箱码头全部退出;实施船舶污染、非法码头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20多项专项整治行动;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小杂船”162条,截堵污水直排口5处;新增森林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五山地区由此发生“沧桑巨变”。一度想搬走的姜江华决定留下,告别了“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烦恼,如今喜提“山畔嬉江水、江上揽五山”。

南通环境监测中心评估数据显示,长江国考断面水质由2021—2022年的Ⅲ类,提升至Ⅱ类。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南通先后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诗意长江

始觉今朝眼界开

长江奔流向东行至下游南通段,江面开阔,水天一色,长风万里。北岸五座小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显得特别突出,其中最为挺拔的便是狼山。北宋年间的一个春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登临此山,被江海交接处的壮丽景色震撼,纵笔写下《狼山观海》一诗。“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的情景引发了他的奇幻想象——“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诗人不禁吟出千古名句“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二十三年与海争,指麾千臿万犁耕。”“无限桑田吾老矣,横沙一抹看龙鱼。”这是数百年后,另一位改革者,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清朝末代状元张謇描写自己发展垦牧事业的诗句。

在王安石曾经俯瞰过的这片土地上,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成功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目光远大,不仅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建港口、办电厂、兴物流,还经略海洋,成为中国近代开发利用海洋的先行者。

由江向海、跨江越海,成为一代代南通人生产生活的主流方式。20世纪80年代,南通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勇立潮头、气象万千;2020年成为江苏长江以北首个、全省第四个GDP“万亿之城”。南通拥有海域面积占江苏的1/4,去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1/4,优江拓海、陆海统筹,下一个万亿看沿海。

假若王安石能穿越千年、重游故地,领略新时代改革与发展伟力带来的无限风光,应会感慨此时当属真正的“始觉今朝眼界开”。

文物长江

江风海韵孕文明

江海交汇之地,是文明发生发展的重要空间。长江的奔流之势和大海的包容万物,孕育出南通得天独厚的江海文化。

江海汇聚、泥沙沉积,南通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沙洲连陆。1973年夏,海安青墩遗址的发现,将江海文明史坐标追溯为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期。

1978年、1979年,南京博物院会同省内各地考古专家及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对青墩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先后出土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标本。这里由此成为20世纪70年代江淮东部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学界公认的江海文化“开篇之作”。


海安青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带柄穿孔陶斧

“海安青墩遗址的意义在于,改写了南通的历史,改写了江淮地区的历史,改写了长江文化,特别是长江下游的文化历史。”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青墩遗址是江海文明之源。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8—1.5米;已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居址、灰坑和墓葬,遗物主要有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透过这些遗珍,江海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可见一斑。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这一特质在江海大地得以充分展现。青墩遗址位于江淮之间,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因此这一地区的文化遗存拥有与太湖地区崧泽、良渚文化,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相同的因素,呈现出多样性和交融性的特征。频繁的文化交流中,青墩也产生出国家一级文物“带柄穿孔陶斧”、江北最早发现的“干栏式”木构建筑、亚太地区最早的“鹿角回旋镖”等典型遗存,为青墩文化增添了独特性。

在江韵海潮滋养下的江海儿女,形成了兼具江水奔流、敢闯敢拼和大海包容开放的独特个性。

“南通绝大部分土地是因长江和黄海的共同孕育而‘长’出来的,数千年里有多批移民来到这里,在江海荒滩开疆拓土、和谐共存,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于此交融。”在江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玉成看来,南通人面对大江大海,锲而不惧、创而有容,冲破沿海滩涂不能建设深水海港的禁区建设深水大港,冲破长江天堑创造“八龙过江”的壮举,都是江海文化开放性的生动写照,是南通地域由传统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跨越。

万里长江生生不息,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美景象和“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品格特质,在江海大地代代流传。

来源:南通报业传媒集团 记者 朱蓓宁 彭军君 施亚泽 杨镇潇

图片由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提供

AI制图 刘玉容 倪米娜 吴一多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