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6-01 10:00■萧 然
(上接5月25日)
52
我们通常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不对的。事实上,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这在学者黄坚先生的著作《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中有过精辟的论解。儒,是三代(夏商周)以来靠以礼仪规范游走于上流社会的读书人,也就是士(古之士还包括武人,总之,都要懂规矩)。当时的士,掌握着一套礼仪方面的程序性技术,为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作规范性服务。失礼,这在当时是很丢脸的事情,尤其是在外交上。“入太庙,每事问。”问的就是这些礼仪细节。于孔子而言,倘若止于此,芸芸士子何其多矣,自然得不到历史的尊重。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把礼上升为“一以贯之”的道。所以孔子才告诫文学科的高材生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就是不仅博学于礼,还由礼明道的人,成形而上者;而“小人儒”就是只懂礼仪规范的人,犹如“器”,为形而下者。“君子”和“小人”,是孔子念念不忘的社会群体之区分,用在这里修饰“儒”,无疑是说,懂得了礼仪规范,还要能延伸到仁者仁心,兼济天下苍生,而不只是替人主持婚丧祭祀等家国活动,混口饭吃。这就相当于从一般技术工人上升为技术总监的过程。着力于礼,着眼于道,这也是从“小人儒”到“君子儒”的过程。
53
我想,最初的时候,唯有声音才能沟通于鬼神等不可知的事物,肃穆,震撼人的心灵,慢慢地,就成了音乐。最初的时候,音乐能够构成一个环境,这个环境能够匡正人的言行。比如古乐《韶》,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感慨之“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声音,常常能反映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音乐更其然。因此,孔子才重乐教。《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乐舞(先秦之前,鲜有只有乐没有舞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指曲调和舞姿而言;善,指反映的思想而言。有人说,这有明显的政治标准。我不这样看,上古的时候,所谓政治,除了民生,更多的是民之教化问题。所谓礼,其实也是教化的事。孔子的继承应该也基于此。孔子还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包含着乐。所谓“游于艺”,就是要把“乐”等陶怡情操的东西穿插于“道”“德”“仁”中,起到促进的作用。而最终,孔子认为最完美的人生,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故乐,不可不尽善尽美,千古惟《韶》如此,哪里还能顾及嘴里的肉(肉,孔子之时为稀有物品,贵族所食,即“肉食者”。这里,不是几个月都顾不上吃肉了)!有一首好的音乐流传,比千言万语的说教都更能深入人心。而今日,恶俗歌曲大行其道,为害之深,更甚于“隔江犹唱后庭花”!
54
“子疾病,子路请祷”章,子路的目的,是为老师禳灾怯病,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在今日的农村,也十分常见。而孔子委婉地拒绝了子路,曰:“丘之祷久矣。”有人按照朱熹“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解释为“孔丘一生仁义道德,一生恭宽信敏慧,一生温良恭俭让,一生与人为善,如果上天真的有神灵,那么我一生行事等于都在祈祷,上天是会知道的,上天如果有意识,一定会保佑我。如果上天没有意识,祈祷有什么用?”(《毕宝魁:看看孔子是怎样祈祷的?》)认为孔子反对祈祷这种事。孔子只是“不语怪力乱神”,对于不可知的东西,始终持保留态度,以待后识来揭开它。且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就有祈祷的成分,怎么能说孔子反对祈祷呢?最不可取的是北大教授李零的“怀疑”,“孔子的话是讽刺的话”,“挖苦”子路盼孔子死。南怀瑾说,“所谓祈祷是一种诚敬的心情。”此时孔子病重,能否活到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承上章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及结合得孔门心法的曾参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来看,孔子“之祷久矣”可能有其实指。我以为,孔子借此言他,或祷于周公,乃希望天下归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