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9-24 10:18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的讲话
核心提示
滔滔长江水,流过空间,也穿越时间,与宽广深邃的历史潮流交汇。
万里长江,对岳阳厚爱三分。长江在湖南“独宠”岳阳,入华容出临湘,蜿蜒163公里。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长江母亲河的深情牵挂,踏上巴陵大地,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关乎的已不仅仅是一地一域的命运,刻下的是整个长江乃至整个中国生态蜕变的历史印记。
时至九月,行走在长江岳阳段,碧水流淌、百舸争流、巨轮畅达、生机无限。
但见长江两岸,文化与精神的根系在此交织融合,凝聚起巴陵儿女的奋进力量。
生命长江
守护长江生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晨,阳光照耀在君山江豚湾的江面,成群的江豚在波浪中尽情翻滚、跳跃,好一幅江豚拜风腾跃的美丽场景。
由于嘴部弧线天然上扬呈微笑状,江豚被形象地称为长江的“微笑天使”,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兴衰的指示生物。
然而,就是这么一种性情温和的水中精灵,曾几何时却面临着功能性灭绝的风险。“10年内江豚会在洞庭湖消失。”10多年前,有豚类专家如是预言。
“当时,非法捕捞是江豚数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许多洞庭湖老渔民回忆起江豚的生存境遇,“渔网、渔船螺旋桨、非法电打鱼等,都直接威胁到它们的生命。”
“2011年,得知洞庭湖江豚以每年15%的速度减少,我决定要为江豚做些什么。”那年年底,媒体人徐亚平组建了我国民间首个江豚保护机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
协会成立之初,水上巡逻队应运而生。志愿者们建立了巡逻值班制度,配合市县渔政部门高频狙击非法捕鱼,守护江豚和渔业资源。
“早些年,我们在湖面上巡逻,经常会和非法捕捞江豚的渔民们发生冲突,但随着‘十年禁渔’的实施,非法捕捞的行为逐渐减少,乃至停止。”志愿者谭格说。
谭格告诉记者,除了在一线护鱼外,志愿者们还在用“年轻态”的方式守护江豚:进学校普及知识、当科普博主、开发江豚文创,以唤起公众对江豚这个珍稀物种的关注。
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2021年,江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此同时,岳阳市全面实施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砂石码头并开展复绿工作。
“现在,水清了,岸绿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江豚不但没有灭绝,数量还在明显回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华龙码头,如今也蝶变为绿树成荫、水天一色的江豚湾。”
目前,洞庭湖区域江豚由2017年的110头增长至160多头。作为长江、洞庭湖的旗舰物种,江豚的活跃,验证了长江岳阳段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从过度索取到精心呵护,大自然正回馈给岳阳巨大的惊喜——“候鸟的欢歌”“麋鹿的倩影”“江豚的微笑”“熊猫的萌态”成为岳阳生态文明的崭新名片。
碧水长江
硬核生态治理 一泓碧水绵延东流
长江临湘段起点处,一座百年临湘塔巍峨耸立,但见碧水清波奔腾不息。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22家化工企业形成的化工产业带。
岳阳市破解“化工围江”攻坚战打响后,临湘市对12家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予以关闭退出;对10家市场前景好、产品技术含量高且有转型能力的企业,引导搬迁进入合规化工园区。
“企业退出搬迁绝不是简单的物理搬迁,而是倒逼企业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转型。”临湘市委书记王文华介绍,市里在距离长江7公里外的临湘高新区规划建设绿色化工产业园,作为搬迁企业承接地。
“搬迁之初,公司面临着产品断档、客户流失的风险,但产业园的建设速度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湖南福尔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战坦言。
2022年11月底,搬迁入园的福尔程公司竣工投产,位于长江附近的老厂彻底拆除。
落户绿色化工产业园后,福尔程公司对新厂房进行了数字化升级,产能由原来年产3.5万吨扩大到16.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重金属螯合剂生产企业。李永战说:“通过搬迁,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获得了新生。”
随着22家沿江化工企业的全部关闭退出或搬迁重建,一个高端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化工产业集群蓬勃兴起。临湘市38.5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呛鼻子”的化工厂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长江两岸新绿,一江碧水东流。
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升级版”,岳阳以一系列硬核手段推动生态整治工作,先后关停非法砂石码头155处,拆除和提质改造沿江码头泊位82个;长江15个超标排污口全部关闭整改,整治岸线66.3公里,完成岸线复绿2.9万亩,修复湿地生态10.2万亩;整治中心城区黑臭水体61处。
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岳阳段5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连续6年保持Ⅱ类水质,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短暂阵痛过后,作为工业重镇的岳阳已然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岳阳正以“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高质量发展其风正劲、其势可待。
诗意长江
深掘忧乐精神 坚定地方文化自信
在岳阳人的文化记忆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节日——“岳阳楼日”。
2023年8月1日,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农历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这一天设为“岳阳楼日”。
节日当天,977名中小学生、各界代表相聚在岳阳楼前,共同吟诵《岳阳楼记》。岳阳楼旅游区内,非遗展演、主题文物展、长篇历史报告文学等“文化大餐”精彩纷呈。
“节日的设立,为岳阳人民增添了一个传承忧乐精神的好平台、好方式!”现场,不少市民前来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江湖名城,秀美岳阳。 冯海妹 摄
从时空维度上说,“岳阳楼日”既是历史赋予岳阳的特殊标签,也是岳阳区别于世间别处的独特风骨。其中,更体现了岳阳坚定的文化自信。
岳阳楼,其前身是东吴将领鲁肃建造的阅兵楼,唐代起逐步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至北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岳阳楼自此名动天下,为后世矗立起一座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殿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会长黄军建向记者解读《岳阳楼记》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时说,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忧和乐,谁在先谁在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解读。
“先忧后乐,为人们面对个人、家国、民族不同际遇时作出指引。”黄军建介绍,忧乐精神滋养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鲜明特质。近代以来,从魏源、左宗棠、黄兴,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无数三湘志士均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诞生于江湖形胜之地的岳阳城,历经数千年淬炼,拔节成长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岳阳楼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广为传诵;各国游客、专家学者慕名前来,一睹名楼风采。至今,游岳阳楼者以数亿人次计,其中有10%来自海外,忧乐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走向世界。
除此之外,岳阳还在深度挖掘、传承弘扬屈原的求索精神、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平江起义的革命精神,和范仲淹的忧乐精神一道,这四种精神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构筑起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养分。
这座“精神富矿”,已成为这片土地代代相传的基因、融入岳阳人民骨血的信仰、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内核,激励着无数巴陵儿女奋勇向前,敢为天下先!
文物长江
活化文物资源 留住城市历史记忆
3000多年前的岳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走进岳阳市博物馆,一件1982年出土于岳阳县的商代鱼纹铜罍,或许能带我们窥见当时岳阳那鲜为人知的真实面貌。
商代鱼纹铜罍,1982年出土于岳阳县,现存于岳阳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罍,作为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工艺技术。
商代鱼纹铜罍身高50厘米,通体碧绿光亮,圆形,高颈,折肩,下腹内收。由于是青铜器,它的重量达到了10.75千克。
“更重要的是,这件铜罍的纹饰丰富多样,鱼纹和‘米’字纹都体现了岳阳‘鱼米之乡’的地方特色。”岳阳市博物馆馆长黄军认介绍道,“商代鱼纹铜罍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前,很多人认为长江以南当时属于“蛮夷”所居的“荒服”之地,是商势力和商文化没有触及的地方。
黄军认说,岳阳市博物馆现藏有多件青铜礼器和酒器。对于农耕文明而言,能够酿酒,就证明了早在几千年前,岳阳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就已经相当发达,“鱼米之乡”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在岳阳境内,现知的商时代文化遗址多达121处。岳阳云溪铜鼓山商代遗址,就是早期商人进入湖南的第一站。这也足以说明,岳阳的先民乃至湖南的先民,都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青铜文化,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军认表示。
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每一件物品,都保留着历史的印记。文物,让今天的我们得以有依据地去想象古时社会的运转方式和古人的生活状态,进而更有底气地沿着历史的脉络,去追溯地方文明的源头。
商代鱼纹铜罍只是岳阳市博物馆“洞庭长歌——岳阳古代文明陈列展”中的一员。近年来,岳阳市博物馆深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展览,让观众得以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岳阳的史前文化掠影、青铜文明之光、三国风流人物、盛唐岳州记忆等,进而读懂岳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和精髓。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贵 黄 梅 刘敏文 制图 李红萍 江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