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 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

 2024-09-22 20:38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下午,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邀请中共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经济宣传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参加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本系列发布会的州市首场:昭通专场发布会。

昭示文明、通达未来。党的二十大以来,昭通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为昭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到了昭通市相关的领导同志,向大家介绍昭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情况,并就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承新先生;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唐源先生;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和开先生;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洪旗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光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 苏永忠: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在昭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昭通实践。借此机会,我代表昭通市委、市政府和635万各族群众,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昭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说起昭通,从“锁钥南滇”到“昭明通达”,从家喻户晓的“小肉串”到飞上太空的“红苹果”,从“高原精灵”大山包黑颈鹤到“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正沐浴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春风阔步前行!人文厚重的昭通,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西汉以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朱提文化”。1935年2月,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县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为伟大的长征走向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区位独特的昭通,地处昆明、成都、重庆、贵阳4座城市的交汇中心,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是云南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连接点。资源富集的昭通,已探明矿种33种,硅矿储量436亿吨,煤炭储量136.5亿吨,磷矿储量130亿吨、占全国查明储量的51.5%,页岩气资源约2万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清洁能源、生物资源、高原特色农业资源,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本钱”。

昭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和牵挂的地方。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昭通实践。

下面,我用“6个坚持”“6个更加”与大家一起分享昭通“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一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动能更加充足。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市GDP增长7.7%、增速列全省第1位。今年1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我们聚焦“三大经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云铝海鑫70万吨水电铝项目稳定投产,全省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通旗滨公司生产下线,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2455万千瓦、列全省第1位,今年五大产业产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比去年净增500亿元。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和叙毕铁路建成通车,昭通机场可直飞“北上广深”等10个城市,水富港实现3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日趋完善的“公铁水航”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昭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1至8月,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4%、29.5%。

二是坚持守底线促振兴,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有185.07万脱贫人口和24.63万“三类对象”。我们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群众收入、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持续强化产业、就业“两项支撑”,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2%,这两项增速均列全省第1位。我们大力发展“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市1.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4.4万户脱贫群众户均增收1020元。我们出台创业就业二十条硬措施,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共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卫生户厕覆盖率分别达74.1%、75%。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昭通地处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我们坚决守护好“一江清水”,金沙江、赤水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境内393条大小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我们坚决守护好“一方青山”,在守住640.42万亩耕地保有量的基础上,累计退耕还林还草322万亩,种植苹果100万亩、竹子680万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持续丰富。我们坚决守护好“一片蓝天”,出台实施全省首部防治扬尘污染地方性法规,昭通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3年保持在99%以上。

四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围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476.8亿元、占比达83%,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我们致力于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去年以来共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我们着力建好1个省级区域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2家医共体总医院,滇东北中心医院由昆明医科大学全面托管,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深入开展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健全完善“受托管护人”机制,9.2万名留守儿童和3.2万名留守老人实现全覆盖关爱帮扶。今年暑期,创新开展留守儿童集中托管服务,免费集中托管服务9516名儿童,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五是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发展活力更加强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累计开展改革试点116项,14项创新做法获国家、省级表彰,6项改革入选国家、省级优秀案例,以改革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这里我重点介绍3个改革案例:我们围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经营主体,在全省率先实现“首贷服务中心”县域全覆盖,积极推行“一窗通办”,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昭通、投资昭通。2023年,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39.05万户,比上年净增10.8万户、增长38.2%。我们围绕提升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创新制定了十二条措施,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经验推广。今年以来,全市统筹衔接资金38.08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比高达69%。我们围绕易迁后扶,探索实行“红黄绿”动态管理模式,因户因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全市35.47万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六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水平,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深入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我们聚焦基层干得了、办得成、管得好的事,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建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治理“两个体系”,抓实脱贫巩固、乡村建设、矛盾纠纷化解、“一老一小”、防灾减灾“五项重点工作”,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今年,我们在用好全省统一招聘的960名基层治理专干的基础上,还将自主招聘一批,确保全市1407个村(社区)实现基层治理专干配备全覆盖,并且每年按照20%左右的比例评优,对连续两年考评为“优秀”的,按照20%的比例择优招录为事业人员,让基层干部更有干劲、更有奔头。

今天的昭通,正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找准路径,鼓起“闯”的勇气,拿出“拼”的劲头,铆足“实”的干劲,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发展新蓝图,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以倒计时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昭通篇章!

我就作以上这些方面的推介。下面,我们把时间留给各位记者朋友,我和我的同事将与大家作进一步交流,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先生。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科技创新、聚力提质增效,昭通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下面,进入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有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全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昭通在落实“三大经济”部署上,提出打造“五个千亿元产业”,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苏永忠:

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杨承新市长来回答你的问题。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昭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承新: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昭通产业发展的关注、关心。 近年来,我们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壮大“三大经济”的部署,加快理念转变、资源转化、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突出壮大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产业”,加快优势特色资源转化利用,打造经济发展强劲引擎。

一是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上,我们坚持“打高原牌、走生态路、强‘昭字号’”。昭通高原农特资源丰富,“果”香浓郁的“红苹果”,吃起来“香甜脆”;“椒”香四溢的“青花椒”,让人“麻得爽”;药食同源的“乌天麻”,一“麻”当先;鲜嫩可口的“筇竹笋”,“竹”步高升,昭通目前全市有10万人种天麻、50万人种苹果、60万人种花椒、100万人在竹产业中受益。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人民群众就地就业的致富产业。近年来,“昭通小肉串”持续火爆,就是因为我们本地小黄牛“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百草料”,保证了“肉质”鲜嫩爽口、“肉串”满口流香,目前,“昭通小肉串”全国门店有80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了上下游近7万人就业。

二是在发展新型工业上,我们坚持“‘电’好基础、从‘磷’起步、‘硅’模发展”。昭通电力装机全省第一,页岩气资源量全省第一,煤炭占全省的2/5、硅矿占全国的1/5、磷矿占全国的1/2,初步探明铝土矿8000万吨。在“电”好基础方面,我们依托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世界巨型水电站,持续上“光电”、增“风电”、补“火电”,年发电量稳居全省第一,今年将超过900亿度,全国每用100度电就有1度电来自昭通。在从“磷”起步方面,我们依托亚洲最大规模的单体富矿磷矿区,与云天化集团等合作,全面推进磷资源开发,加快打造千亿级磷化工园区。在“硅”模发展方面,我们引进旗滨集团、中铝集团、合盛硅业、新安化工等龙头企业,推动“硅矿不外运、铝水不落地”,今年6月,我们下线了全省第一块光伏玻璃,填补了全省没有自产光伏玻璃的空白。

三是在发展现代文旅上,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我们紧紧围绕“一山、一城、一址、一江”,加快打造文旅“新名片”,助力改变昭通“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旅游格局。不久的昭通,您可以到大山包坐索道看湿地、观云海,领略高原精灵黑颈鹤的丰姿、感受惊奇险峻大峡谷的壮美;您可以到昭通古城感受朱提故城的神奇、感触千年古迹的精美、感受古都烟火的魅力;您可以到“扎西会议”旧址参观红色遗迹、欣赏红色剧目、倾听红色故事;您可以到金沙江感受大江东流的壮阔、感悟大国重器的雄伟、欣赏高峡平湖的美景;您还可以到昭通摘苹果、挖天麻,泡温泉、吃小肉串、品昭通美食。今年以来,昭通文旅持续升温,“五一”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数、实现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22%、29%。

我就作这些介绍,谢谢!


宗霞:

谢谢杨承新先生。

产业兴、经济兴,夯实产业发展,打造昭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人民网记者:

我们记得在脱贫攻坚期间有句话叫“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可见昭通当时面临的脱贫任务之重、脱贫压力之大。请介绍一下当前脱贫群众生活得怎么样?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没有针对性的举措,让大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谢谢。


苏永忠:

人民网这位记者的提问我想请具体分管这项工作,我的同事昭通市委副书记唐源来回答你的问题。


中共昭通市委副书记 唐源:

非常感谢人民网,也感谢这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关心和关注。昭通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脱贫人口多达185.07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巩固脱贫成果任务十分繁重、压力也很大。因此,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指示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四个不摘”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底的9899元增加到2023年底15465元、年均增幅达15%以上,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前列,脱贫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23年6月27日至28日,昭通成功承办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

在工作中,我们聚焦群众持续增收,采取开发式帮扶与兜底式帮扶相结合,千方百计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两监测、两支撑、一盘活”。

“两监测”,即:扎实抓好群众收入、劳动力返乡“两项监测”。群众收入监测方面,健全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统筹3803名驻村工作队员、4.5万名结对包保干部,聚焦185.07万脱贫人口和24.63万“三类对象”,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精准及时全面掌握农户收支、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情况,健全风险预警、研判、处置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劳动力返乡监测方面,制定出台外出务工人员离岗返乡动态监测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依托1512名就业信息员、3.2万名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全覆盖开展“一月一”动态排查监测,扎实做好返乡劳动力监测帮扶各项工作。今年3月以来,全市6.84万名返乡劳动力中,因事返乡6.07万人,因失业返乡0.77万人,目前因事返乡已返岗5.03万人,因失业返乡再就业0.56万人。

“两支撑”,即:突出产业就业“两项支撑”。在产业支撑上,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将不低于65%的衔接资金用于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主体培育、延链补链,同时创新出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兴昭富民卡”等金融政策,加大对群众发展产业的支持。今年,力争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6%、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农业投资增长60%、达到200亿元,新增培育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涉农企业80户。在就业支撑上,按照省委提出的“让就业岗位更稳、让群众收入更高、让返乡创业更好”的工作要求,出台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等政策,在持续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同时,统筹落实好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返乡群众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市已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一盘活”,即,突出扶贫资产“盘活”这一关键。认真落实帮扶产业巩固、提升、盘活、另起炉灶“四个一批”要求,加快闲置资产盘活,特别是坚持把招小商与盘活闲置资产有效结合起来,大力招引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既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又增加就业岗位。今年以来,通过新盘活闲置及低效经营性扶贫资产,共吸纳约14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促进脱贫群众及“三类对象”人均年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下步工作中,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以赴,通过艰苦扎实的努力,努力交出一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

我就作这些介绍,谢谢!


宗霞:

谢谢唐源先生。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昭通交出了最满意、最响亮的答卷。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中国网记者:

曾经,昭通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大山大水大峡谷之间不可逾越的“人间鸿沟”,险峻的大山严重制约着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如今的昭通交通运输已经“四通八达”、通江达海。请问,昭通在交通建设方面通过哪些举措一步步实现“公铁水航邮”遍地开花局面的?谢谢。


苏永忠:

谢谢中国网记者的提问。涉及昭通的交通建设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刘和开副市长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是分管这项工作的市政府负责人。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和开: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昭通综合交通的关注、关心。正如这位记者所说,昭通的大山大水大峡谷,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们向往的神奇之地,但这些自然条件对我们发展综合交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自然条件的制约,资金紧张、人才匮乏等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在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支持,确保综合交通建设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653亿元(平均每天完成投资近1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现已打通了11个出滇入川大通道;硬化2.6万公里农村公路,实施1.3万公里安防工程,镇雄、昭阳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成贵高铁、叙毕铁路建成通车,昭通迈入高铁时代,铁路通车里程达418公里;水富港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3000吨级船舶可沿长江直达上海,航道通航里程465公里;开通国内省内8个主要城市10条航线,架通了北上广深等全国全省重要城市空中走廊,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抢抓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机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问诊把脉,聘请交规院、同济大学等顶尖机构进行深入研究,找准与交通强国战略的结合点、与交通强省规划的衔接点、与毗邻州市互联互通的连接点,系统编制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中找准结合点、抢占制高点。

二是突出机制创新,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委托高水平专业机构深入开展项目前期研究,有效压缩前期工作时长,切实提升前期工作效率。立足项目特点,将规划项目划分为国高项目、自建项目等“7个类别”,“一路一策”为每条高速公路量身打造最佳建设模式。指挥部和项目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形成“总指挥部+行业主管+昭通高速+项目公司+项目指挥部”的立体化、多层次项目建管体制。坚持项目进度、质量、安全、廉洁四位一体抓,采取飞行检查、全程跟踪审计、派驻监察专员、路检共建等手段,对项目进行穿透式、无死角监管。

三是突出筹融并举,有效破解资金难题。整合资源组建投融资平台(昭通高速),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1400多亿元保障项目建设需求,同时不断做大做强大交通关联产业,提升平台投融资能力。探索采取招选投资人暨合作承包建设者的“金融施工”模式,选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央企作为投资人,将项目投资收益与工程施工联动起来,节约建设期利息近26亿元。争取同周边贵州、四川共建共享,累计减轻120亿元的筹资压力。协调国开行、农发行72亿元的低利息政策性贷款硬化1.1万公里自然公路。在全省率先发行专项债用于高速公路建设。

四是突出智力支撑,打造交通人才高地。强化人才外引内培,累计引进36名高层次人才、130多名优秀紧缺人才;组建交通建设专家外援团、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重大工程技术等给予咨询指导;发挥高层次人才传帮带作用,聘请知名高校团队进行系统培训、组织送出学习深造,系统内副高级以上工程师由2名增加至174名;邀请知名教授牵头编制《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累计降低高速公路建设成本60亿。

随着政策环境等变化,我们的一些做法也在适时调整,但总的框架和思路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方向继续努力,推动昭通综合交通取得更大的进展。

谢谢!


宗霞:

谢谢刘和开先生。

交通兴、昭通兴,天堑变通途,交通为昭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新华网记者:

教育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昭通市在推进教育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呢?谢谢。


苏永忠:

感谢新华网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我的同事马洪旗副市长来回答。他是分管这方面工作的市政府负责人。


昭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马洪旗:

感谢媒体朋友对昭通教育的关心、关注。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制定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和系列措施,全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我们采取的措施和主要成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抓项目增学位,“补短板”目标基本实现。坚持把教育项目实施作为扩大学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近50亿元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各阶段学生学位基本补齐,全市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

二是抓改革增动力,“提质量”成效初步显现。坚持把改革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主要推进了三项改革措施:第一是率先在全省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以乡镇街道为学区,由乡镇中心学校对学区的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由此推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缩小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第二条措施就是把全市72所高中,按照区域划分为3个片区,由昭通市第一中学等3所优质高中牵头引领,组建三大高中教研联盟,实现了高中教育“一体捆绑”考核和“集中组团”发展;今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51%、比去年提升了7.5个百分点。第三条措施是率先在全省开展职业教育市县一体化办学改革,通过强化专业、实训、师资、招生、培训“五个统筹”,整合市县两级职教资源实现集团化发展。

三是抓保障强合力,“上台阶”基础持续打牢。坚持强化统筹保障,凝聚教育优先发展的“向心力”。市县乡三级建立了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全市3287所学校全部实现校校有“编外校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带头抓教育成为常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引领,制定实施基础教育普惠增效等7个攻坚行动,出台教师激励六项措施等12个配套文件,构建了系统的政策体系。2023年起,全市除了保障正常的教育经费以外,市级每年筹措5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教育奖补,充分激发了大抓教育的活力。

四是抓保护强关爱,“兜底线”举措深入落实。坚持把学生关爱保护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织牢学生健康成长“防护网”。制定出台筑牢校园安全“七条措施”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十二条措施”,开展防学生溺水等“六个专项行动”,持续巩固校园安全、学生安全良好态势。创新开展留守儿童集中关爱服务,今年暑假开放88所学校和288个儿童之家,为近万名留守儿童提供了集中关爱保护服务。对集中供养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和学业进行兜底保障,实现了应养尽养、应学尽学。

下步,我们将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教育质量整体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奋进西部教育先进行列。

谢谢大家!


云南日报记者:

卫生健康事业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请问,昭通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苏永忠: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想继续请马洪旗同志来回答你的问题。


马洪旗:

感谢媒体朋友对昭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注。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作为推进昭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制定实施了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我们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抓优质资源扩容,建好群众“家门口”的医院。围绕辖区群众急需、医疗资源紧缺、异地就医突出的医疗需求,整合资源抓好1个省级中心医院、4大专科医院、11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11县(市、区)县域医共体总医院建设。创新与昆明医科大学合作开办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创建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运营管理托管新模式。同时,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全市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56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12个,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抓基层医疗提质,兜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线。加大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和投入力度,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达到1497家,每个行政村建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1238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67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去年以来,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1%,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超过65%,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我们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当中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推出了对4310名村医学历能力双提升的三年培训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我们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抓服务质量提升,着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我们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预约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付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等“三长一短”问题,通过改善标识标牌、服务设施、预约挂号、候诊服务以及服务态度提升等“5个重点”,提升导医水平、诊疗水平、检查效率“3个提升”,全面优化提升诊疗服务和质量,通过“三长一短的”整治和“5改善、1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大幅改善,今年以来,全市医疗机构患者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是抓医疗服务改革,着力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坚持“群众得实惠、医院能发展、医生受激励”,积极探索推进基本药物、医疗服务、支付方式等改革,制定印发并实施了《昭通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今年以来,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患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住院天数下降0.36天,平均住院费用下降617.8元,平均药费下降246.5元,平均耗材费用降低74元。

五是抓健康服务提升,不断夯实群众健康基础。坚持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全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扎实推进慢病防治,深入推进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7个专项行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健康服务不断优化、健康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下步,我们将围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功能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融合互促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谢谢大家!


宗霞:

谢谢马洪旗先生。

教育和健康都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昭通不断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昭通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赤水河源头。请问,昭通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使命和定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高水平保护?谢谢。


苏永忠:

谢谢光明日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昭通地处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了昭通贡献。具体来讲,我们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制度建设。我们完善了“党建+河(湖)长制”等机制,深入开展“一个U盘下达河(湖)长令”行动,市县乡村四级2471名“河长”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巡河护河。

二是抓污染防治。在产业上突出“禁”,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做到“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1.3%。在农业上突出“控”,重点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在治污上突出“截”,加快城乡“两污”设施建设,县城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5%、74.9%,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对重点河流排污口进行常态化监测整治,严禁向河道内直排污水、倾倒垃圾。

三是抓保护修复。我们深入实施城乡绿美三年行动,累计完成营造林527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22万亩、绿化美化1458万平方米。同时,累计清理整改和退出小水电站324座,进一步畅通河道;赤水河流域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推动固土修复。去年,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四是抓问题整改。把国家和省历次环保督察移交问题的整改作为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牢责任,严肃纪律,确保整改到位。截至目前,国家和省累计反馈问题258个,已整改188个,剩余问题正按时序有力推进整改。

我就作这些介绍,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先生。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中国建设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城市”的理念。2024年8月6日,云南省城镇工作推进会在昭通召开,我们留意到,近年来,昭通中心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宜居宜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了,能否介绍一下昭通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苏永忠:

谢谢中国建设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请杨承新市长来回答。


杨承新:

谢谢中国建设报记者对昭通城市建设的关心和关注。近年来,昭通市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努力构建昭鲁大“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打造“书包上的城镇化”、“家门口的好医院”,提升“城市温度”、增强“民生厚度”,加快建设“城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100万人”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为此,我们重点推进“四城”建设:

“苹果之城”——“果”然不同。我们在城周围建设100万亩“苹果基地”,在城里边种植2万多棵“绿美苹果”,形成“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生态景观,昭通已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中国高原苹果之城”,“苹”水相逢、“果”然不同,昭通以独具魅力的苹果之“香”吸引着八方来客。

“文化名城”——“名”照古今。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保护后利用,全面启动昭通古城保护提升,加快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加快实施一个地下综合管网、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三大核心片区、四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1234”工程,留住古城的“烟火气”,让历史“看得见”、文化“可触摸”,今年春节期间,昭通古城累计接待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乌蒙山上的昭通府、南丝路上的会馆都”的古色古韵正加快从记忆回到现实。

“高原水城”——“水”润昭阳。我们依托利济河、秃尾河、窑湾河3条城市河流,积极推进“上游”润昭“引水”、“中游”筑坝“蓄水”、“下游”畅通“治水”,加快实施中心城区3条生态河道治污、治涝、治乱工程,构建完善以沿河两岸健康步道为重点的城市慢行系统,着力打造上接大龙洞生态公园、中连省耕乌蒙水体公园、下连千顷池农耕公园的“三带九廊三十园”,展现“三条河道穿城过,万亩稻田入眼来”的美丽画卷。

“避暑秋城”——“秋”意盎然。昭通的“21度”既是地理“经纬度”、也是消夏“凉爽度”,我们持续打响“天‘凉’机、‘昭’您避暑”品牌,全力打造避暑“目的地”、旅居“新高地”,今年暑期,昭通共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其中旅居7天以上游客达到74万人次,清凉一“夏”、喜看今“昭”成为避暑大军的热赞。

我就作这些介绍,谢谢!


宗霞:

谢谢杨承新先生。

宜居宜业幸福家园,希望记者朋友多到昭通去看一看,看一下昭通抓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带给昭通高质量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新变化。

我们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昭通的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请问,下一步昭通在综合交通建设方面有些什么样的打算和考虑?谢谢。


苏永忠:

谢谢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涉及昭通的综合交通建设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刘和开同志来回答你的问题。


刘和开:

感谢记者朋友对昭通综合交通的关心、关注。去年,我们对昭通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作了一个总体评价,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有序推进,按照这种好的发展态势,到“十四五”末,全市综合交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十五五”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综合交通相关课题研究。“十五五”综合交通建设,我们有一个总体定位,即:进入后高速时代,在推进交通建设的同时,将统筹考虑怎么运营、怎么管理、怎么发展产业的问题。围绕这个总体定位,我们将重点做好综合交通“后高速时代”文章,聚焦“优网、强枢、提质、兴业”4个方面攻坚突破,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拓展,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物流降本增效,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努力打造川滇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不断拓展昭通区位优势,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一是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坚持以公路为基、铁路为骨、港口为节、航空为翼,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城乡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继续推进在建高速公路项目,争取G85繁忙路段水富至大关段提升改造、G8517西部陆海新通道屏山至兴义段和G4216绥江联络线等高速公路项目得到支持,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网;争取攀枝花至昭通至毕节、昭通至六盘水等项目启动实施,保障好渝昆高铁的施工、实现2026年通车,持续完善铁路网;畅通金沙江下游的航道,提级宜宾至水富航道,加快溪洛渡、白鹤滩电站翻坝转运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水运能力;明年实现昭通机场转场运营,加快永善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建成3.7万公里农村公路,基本实现“通组畅村”的目标。

二是打造高效运转大枢纽。构建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邮政为基础和“4+1”大物流为支撑的大枢纽。构建25条高速1600公里,16条铁路1650公里,37000公里国省道和农村公路,465公里水运航道,18条航线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以中远海运为市场主体,以水富港为依托,畅通连接太平洋、印度洋“两洋”的港口物流;构建以省能投集团为市场主体,以扶贫物流园为依托,联通全国的铁路物流;构建以省建投集团为市场主体,以镇雄冷链物流园为基础的陆港物流;构建以中国邮政集团为主体,以长水机场、昭通机场双枢纽为支撑的航空物流;构建以昭通新力公司为市场主体,以客货邮融合发展为依托,覆盖县乡村的农村物流。

三是提升优质服务水平。以优质工程、优质服务、绿色人文为目标,以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普惠化、网络化水平为抓手,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优质服务水平。实现城际公交、城乡公交全覆盖,开通通达周边州市的省际公交,大力发展定制客运,优化城市公共客运服务供给。依托高铁、机场,打造高铁站、机场、公交车、长途客运、出租车无缝换乘的客运枢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探索资源转化路径。充分利用交通廊道沿线服务区、加油站、收费站、县(乡)客运站、邮政管理所等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动态适配中央仓、物流中心、冷链配套、多式联运枢纽等业态串联项目,变“交通通道”为“物流通道”,形成物流产业集群,发展通道经济,以“通道+旅游”“交通+能源”等“通道+”经济模式为高速公路经营发展提供路径。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绿美路衍经济,探索“交通+旅游”、文旅反哺交通的新模式,打造“景道互联”“快进慢游”“特色服务区”等交旅融合产品,形成交旅融合的集群。建设一批绿美“零碳”服务区、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设施,助力公路建设绿色转型。发展低空经济,加快低空经济与旅游业、物流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逐步建立完善低空经济体系。

以上这些构想,一些工作已经在推进,一些还在研究推动,我们将继续努力,全力推动昭通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谢谢!


宗霞:

谢谢刘和开先生。

交通通、昭通通,我们对昭通的未来充满期待。

有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说起昭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苹果、天麻,花椒,请问,在高原特色农业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措施?谢谢。


苏永忠:

谢谢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我想请我的同事唐源同志来回答你的问题。


唐源: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的关注和支持。昭通是农业大市,立体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造就了“六大”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昭通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中国“筇竹之乡”,苹果、竹子、马铃薯种薯、天麻种植面积均列全省第1位。

近年来,我们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围绕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全力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做优花椒,做特小众产品,实现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2023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09元。其中100万亩苹果综合产值130亿元,680万亩竹产业综合产值137.5亿元,237万亩马铃薯综合产值85亿元,近十万亩天麻综合产值90.04亿元,155万亩花椒综合产值1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注重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等环节上下功夫,谋划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在基地上提质。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统筹推进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并带动其他农特产业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目标,力争每项产业都有高标准的产业基地,精心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二是在加工上深化。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目标,瞄准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加快构建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园区,通过“链园结合”,带动上下游优势农业企业集群落地、集约发展。力争今年分别新增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5户、15户、26户,累计达570户。

三是在品牌上着力。持续巩固提升现有品牌创建成果,加强农产品标准和质量管控,强化品牌打造、拓展宣传推介、提升品牌价值,擦亮和维护“昭”系品牌,增加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全省名品名企评选,打造入选一批“绿色云品”品牌。力争到2025 年地理标志农产品增至25个以上、绿色食品认证300个以上、有机农产品认证220个以上,认证面积扩大到250万亩以上。

四是在营销上拓展。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面向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国内高端市场等建设专供基地,拓展境外市场建设出口基地。依托市县乡村四级电商平台,积极探索实体营销、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营销途径,推动从生产基地端到市场消费端“直采直销共享”,扩宽产品营销渠道。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以上电商网红打卡基地,培训电商人才5000人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

我就作这些介绍,谢谢!


宗霞:

谢谢唐源先生。

耳听为虚,现在是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邀请大家到昭通去尝一尝飞上过太空的大苹果,一块去体验和感受昭通“半城苹果满城香”的幸福生活。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提出具体要求,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推动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请问,昭通在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上有哪些举措?谢谢。


苏永忠:

谢谢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科学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了“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战略部署。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党的十九大正式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当前,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既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办好安全这个“头等大事”、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环境,做到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就昭通而言,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来抓落实:

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我们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和“首要任务”,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坚定不移走好“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提升城镇化水平,扎实抓好群众增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夯实抵御防范风险隐患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我们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扛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重点抓好防风化债、维护金融安全,抓好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抓好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抓好“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建设、保障能源安全,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安全,切实做到任何时候都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我就作这些介绍,谢谢!


宗霞:

谢谢苏永忠先生。

今天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也特别感谢苏永忠书记带领他的团队,给我们记者朋友们就昭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掷地有声的答卷。

巍巍乌蒙展新姿,今天的昭通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乌蒙大地上描绘着高质量的锦绣蓝图。希望我们的记者朋友能够去这片乌蒙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去见证昭通的新发展,去看看昭通的新景象和新变化,用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共同助推昭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谱写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