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9-22 22:31这里神奇隽秀,逶迤磅礴的乌蒙山一碧千里,狂放不羁的金沙江万古奔腾;
这里历史悠久,商贾云集的“南丝绸之路”梦回千年,岁月流金的朱提文化闪耀星河;
这里幸福宜居,清凉舒爽的气候令人流连忘返,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彰显魅力……
这里是昭通!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闯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之路,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城市乡村美美与共,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昭通中心城市。 柴峻峰 摄
以产兴城 增强发展动能
“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小娃娃优先······”在2024年云南昭通小肉串穿制和烤制技能竞赛现场,四面八方的食客慕名前来,簇拥在烤炉周围,只为品尝最正宗的“昭通小肉串”,抑或感受这一把把味蕾深处的乡愁,让昆明这座开满鲜花的城市“烟火气”更足了。
2024年云南昭通小肉串穿制和烤制技能竞赛开赛现场。 莫娟 摄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昭通小肉串正式进入烧烤夜市餐桌,并在全国迅速发展。从路边摊到直营店,从品牌店到连锁店,小肉串已成为昭通稳就业、促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带动7万余人就业,拉动百亿元产值。
小肉串串起大经济!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昭通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有关小肉串的现状、规划和存在问题,不断成为会议的议题。《昭通市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昭通市促消费稳增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支持昭通小肉串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几年时间,全市肉牛存栏达51万头,出栏达17.9万头,为小肉串的品牌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昭通小肉串大型连锁店逐步走出本地市场,发展到西南三省及北上广等城市,甚至走出国门。
游客品尝昭通小肉串。 马纯 摄
昭通小肉串。 聂孝美 摄
产业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围绕做好“产”文章,昭通市集中精力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坚持以“农业养城”,稳住城市发展“基本盘”,以“工业强城”,夯实城市发展“硬支撑”,以“文旅兴城”,点燃城市发展“新引擎”,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我宣布,旗滨集团云南昭通光伏高透基材一期项目点火。”5月15日,总投资53亿元、年产光伏高透基板材料150万吨的旗滨集团昭通光伏高透基材一期项目在昭阳工业园区成功点火,标志着云南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昭通市光伏新能源产业升级发展开启新篇章。
旗滨集团云南昭通光伏高透基材一期项目成功点火。 韩兴国 摄
旗滨集团云南昭通光伏高透基材项目是昭通“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标志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一期投资53亿元,建设4条日产1200吨的超白光伏玻璃生产线,配套超白石英砂精加工项目,年产光伏高透基板材料150万吨,可满足约25GW组件的光伏玻璃需求。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将直接吸纳约2000人就业,带动周边配套业务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旗滨集团云南昭通光伏高透基材项目生产车间。韩兴国 摄
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昭通市立足电、磷、硅三大比较优势,大力开展硅铝补链行动,合盛80万吨水电硅、新安15万吨工业硅等项目有序推进。大力开展磷基加链行动,镇雄磷化工园区、水富10万吨磷酸铁锂、中晟20万吨锂离子等项目提速发展。
金秋时节,走进昭阳区洒渔镇,道路两旁绵延至山顶的上万亩苹果园映入眼帘,硕大的红苹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货运车辆来回穿梭,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搬运、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经过智能分选和包装,一箱箱苹果源源不断地走出昭通,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苹果产业是昭通市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的具体实践。经过80多年的引种、培育和发展,昭通苹果从最初的158株扩大到100万亩。2023年,昭通苹果产量达110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0亿元,带动果农13.5万户52.7万人增收,成为昭鲁坝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当红产业。前不久,昭通苹果还跟随神舟十八号“上天”,开启了太空翱翔之旅。
昭通苹果。 李剑 摄
以城聚人 释放发展活力
拉起二胡曲、跳起拉丁舞、走起旗袍秀、唱起爱国歌……夏秋时节,昭阳区望海楼公园,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游客成群结队,或拍照打卡,或起舞高歌。
“昭通不仅气候凉爽、风景宜人,而且物价便宜、人民热情。”70多岁的宜宾人曹大妈说,她退休10多年了,2018年首次到昭通后就爱上了这里。每年夏天,她和家人都会到昭通租房避暑。
川渝避暑游客在望海楼公园激情合唱红歌串烧。 陈忠华 摄
“暑夏清凉游,昭通20℃!”在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8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场,昭通再次向广大客商和游客发出盛情邀请。有“秋城”美誉的昭通,从2014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50佳”,每年到昭通避暑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你知不知道这里是大山包?走在云南的时候,有山有水有自由……”7月初,由“茶农不会玩说唱”“贪玩的大蓉”“刘同学爱侣行”“蓝天学长”等文旅博主联手在大山包、小草坝、红色扎西、巧家湖滨等地拍摄、制作的系列说唱视频走红网络,为昭通城市名片闪耀四方再添异彩。
宣传视频截图。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建设和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昭通以城聚人,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围绕建设“苹果之城”,推动昭通苹果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品牌精品计划”农产品品牌、4次入选全省“十大名果”,昭阳红苹果乡村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示范项目开园迎客;围绕建设“文化古城”,加大昭通古城保护开发力度,深挖“会馆之都”历史文化价值,广东会馆、李家花园、迟家大院修缮完成,“三街两巷”老旧街区改造加快推进;围绕建设“高原水城”,统筹推进渔洞水库保护、岔河水库建设、润昭引水“三大工程”,加快中心城区“3条生态河道”保护治理,以及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等“10大城市公园”串联建设,昭通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以人兴业 增进民生福祉
近日,鲁甸县桃源回族乡千亩香葱基地里,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忙碌的收葱人,为了将最新鲜的香葱运往市场,来自周边村社的数百名务工群众打着电筒在田间地头劳作,栽葱、拔葱、捆葱、搬运……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的香葱长势好,一天能拔60公斤,挣七八十元很轻松。”村民马玉宽一边拔葱,一边高兴地说。
“香葱基地每天可吸纳务工群众1200余人,其中,附近安置区的搬迁群众达700余人。”香葱基地负责人介绍,除了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外,基地共流转土地5859亩,每年带动1260户群众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85.9万元,小香葱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
香葱种植基地。 丁世新 摄
人聚,则业兴城旺。近年来,昭通在“人”的文章上下足功夫,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魄力,坚持把人“搬到”安全的地方去,把人“安置”在该有的新家园,把更多的人变成“新市民”,把更多的人吸引回城市中,让大家持续增收有路子,迈步过上好日子。
针对全市转移就业人数达260万人的实际,昭通市全力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文章,常态化做好返乡劳动力动态监测和就业帮扶,全市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89.2%、92.3%。今年上半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8.2%、达到8311元,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关县2024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输出欢迎仪式。
此外,昭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以来,共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全面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医保参保扩面,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多样化、全方位守护“朝夕”美好!
阔步新征程,展现新气象。如今的昭通,正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焕发新颜,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破浪前行,在书写民生答卷中绘就暖心底色。正如奔流不息的金沙江,从雪山而来,带着岁月的积淀,笃定前行的自信,迈开坚实的步伐,一路奔腾,一路欢歌!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谭光吉 图片来源于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