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4-21 10:22☆ 王勇
“团房子”是我见到过的一种特别的建筑。一开始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影友韩建的图片:土墙夯筑,青瓦盖顶的圆形房子。第一眼,以为是福建的“土楼”。反复观看,应该不是,倒是与金沙江沿岸的土“碉楼”有点像。我先认定“团房子”为另类的“碉楼”,急于去看个究竟。
4月15日一大早,独自一人驾车到了鲁甸县,打电话找朋友问询,了解到“团房子”是在巧家县境内新店乡一个叫渭姑的村子里。到了鲁甸的天生桥,沿牛栏江峡谷而下,悬崖壁立,江水滔滔,车行其间,温度森森然降低了许多。到一个叫天花板的水电站后,询路边人家,一个小姑娘指着很高的一座山峰说,渭姑就在那山峰下,走路要半天,坐车大约要一个小时。盘山而上,路窄坡陡弯急,越爬越高,钻入云端。好在通往渭姑村的路已经硬化,修成了水泥路,有惊无险。到了一个小村子,正是赶集的时候,很热闹,以为就是渭姑。停车询问才知道是名叫开基的村子。意外的是,问起“团房子”,人们都知道。说明“团房子”知名度很高。大约又往山上爬了40多分钟,山越来越高,往下看去,牛栏江在山间蜿蜒,像一根闪闪发亮的银丝线;往前看,渭姑村终于映现眼前。
到了一个岔路口,停下问路,听说是来看“团房子”的,路旁村民告诉我,“团房子”不在村里,走上边的路不远就到了。果然,行程不到5分钟,“团房子”近在眼前。
一排山峰脚下的小平坝子,建有一个不规则的篮球场,附近住有几户人家,看起来都是新修的钢筋水泥房,有一户正在修建。篮球场旁边就是吸引我前来的“团房子”。一位老人热情招呼我到家去坐,来不及去,提起相机忙着拍照。眼前的“团房子”已经显得破旧,墙壁斑驳,顶上的椯皮也有部分垮塌,像饱经风霜,静静伫立的老人,默默在诉说着什么。我顺着“团房子”转了两圈,从不同角度拍照,又爬到对面人家楼上对着“团房子”俯拍。以山峰为背景的“团房子”,显得落寞,苍老的容颜与篮球场和现代楼房格格不入。
终于见到“团房子”,也拍了照片,但诸多疑问还在心头。于是,请教给我打招呼的那位老人。老人名叫何泰东,1941年生,现已76岁高龄,精神很好,腿脚有疾,行走不便。老人讲,“团房子”建于1958年,是巧家县粮食局修建作为粮仓之用的。老人当时17岁,在渭姑铜厂工作,见证了“团房子”的修建过程。老人介绍,“团房子”是请县上姓代的木匠带着工匠来修的,粮食局派了王本会和徐家邦两个工作人员来监修。当时修的是三座,中间那座,前几年已经拆掉了,现存两座。60年代,“团房子”被卖给了供销社,后来,供销社又卖给了村里的医生何修理;再后来,何修理把其中的一座卖给了当地姓路的人家。几经转卖,“团房子”没什么实际用途,也就逐渐荒废了。现在,何、路两家仅仅用来堆放一些杂物。据说因为县上打了招呼要喊保留,不然早就拆了。
“团房子”的门是锁起的,进不去。本来准备打转了,老人也说里面没什么可看的,但他无意间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他说:“里面就像一把伞撑起,就是一些骨架”。于是,我请何老人带我去找房子的主人拿钥匙,无论如何要进去看看。何老人行走不便,我开车和他找到姓路的人家,但主人不在,据说到北京打工去了。正说着,邻居就看到一个小伙子开着一辆挖机过来。这个小伙子叫路飞,是主人家的儿子。我说明来意,他很热情,到家中找到钥匙,又跟我到了“团房子”。
打开门的一瞬间,我目瞪口呆,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斑驳的阳光从破烂的瓦隙透射进来,光怪陆离,房子中央一根立柱撑起上方的串架,果真像一把大伞顶起一片天。房间面积大约有60平米,也就是说,整个的屋顶,是靠一根立柱支撑起的,让我惊叹不已,啧啧称奇。屋顶的串架结构,乍看很简单,细看则很复杂。多层圆形的圈梁,呈放射状扩散开来,很像一个精巧的蜘蛛网。6根横木延伸到墙体上,起到连接整体的作用,各层之间,又用立木支撑连接。整体结构,非常巧妙,彰显出力与线条之美。我有幸见识了大山深处的一种充满艺术魅力和工匠精神的建筑——“团房子”!这种感受是难以言说的,看到我拍的照片,你也许会有同样的感受。
我看到的是路家的“团房子”,何医生家的那幢,据说内部已有所改变,也没拿到钥匙,就没看了。
鲁甸的龙头山和巧家的堂琅山,被牛栏江像彩带一样连接起来,古代就是出银子和铜的地方。据何老人说,上世纪50年代渭姑一带,遍布铜矿,修建团房子时,在此开采铜矿的达六七千人之众,60年代后逐渐潮退。1958年,正是全民大炼钢、铁、铜,因此,我估计县粮食局在此建造的“团房子”,其目的大约也是供开采铜矿所用。
回到家中,天已傍晚,算了一下,从昭通经鲁甸到渭姑,单边车程大约3个小时。虽然有点辛苦,但既领略了牛栏江大峡谷的绝美风景,也看到了心仪的“团房子”,不虚此行。唯一担心的是,“团房子”还能保留多久?城乡趋同,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到处布满了钢筋水泥的火柴盒房屋,失去了乡村田园特有的味道。
“团房子”能保留下来吗?我真的很担忧,如果不加以抢救性的保护,要不了几年,就再也见不到了。虽然它的年代不算久远,或许够不上是文物,但其独特的建筑样式,它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和传统工匠精神,不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其存在价值难道不如一栋简单的民居吗!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开发旅游,像“团房子”这样绝无仅有,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必定会成为人们愿意去观赏的亮点,如果可以保护而没有保护,让其消失那就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