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9-14 09:40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教育帮扶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东西部协作号角的吹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翻山越岭而来,用心、用情、用力将“组团式”教育帮扶落到实处,用满腔热血为巧家教育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巧家县第二中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022年8月18日,海云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告别家人和朋友,从四季如春的昆明,来到300公里外的巧家县第二中学支教。当被问及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他坦言,在媒体上看到张桂梅老师的报道以及许多老师、大学生到偏远山区支教,深受鼓舞,想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初心如磐 为爱奔赴
“非常喜欢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睛,老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我希望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进一步深化两地教育资源的共享。”站在讲台上,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海云生。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发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传身教,倾力奉献。”这是海云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坚守的帮扶初心。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海云生尽快地适应了全新的工作岗位,最快地熟悉了县情、校情、生情,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理念,坚决扛起“组团式”教育帮扶政治责任,把在昆明的成功实践、经验做法融入进来,着力提升工作成效。
困境重重 迎难而上
然而,教育帮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学生的文化底子较弱,班里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们缺少关爱、指导和约束……这些情况普遍存在。为此,海云生经常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调研,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英语基础,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问题重重,导致高中英语学习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只注重死记硬背而忽略实际应用,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对英语不感兴趣,认为英语对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没有太大帮助。
他深知,要想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只有付出更多努力,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和学生打成一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会根据不同课型选择教法,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策略;他注重课堂的有效组织与教学语言的锤炼,课堂教学张弛有度,让学生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精准施策 成效显著
“课堂上提问的时间不够,课后学生们会追着问问题。”谈起学生们学习的变化,他说,“从发现问题到寻求解答,这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迹象。”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他设置了“每日问一问”课堂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当日未消化的知识,第一时间向老师、同学、网络、书本等寻求答案,拓宽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无法做到学习问题当日结清的学生,他引导学生主动二次求助,并分析问题价值,进行集中解答或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海云生有目的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和学习习惯。从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思维能力,捕捉学习优点和思维误区,给予专门辅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学习方式和能力,及时纠正错误,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调整“因人施教”方案。
“上课前,海老师会用5分钟安排一名学生上台作值日报告;上课时,除了用英语讲课,海老师还会根据课文内容安排主题进行重点讨论或者看视频用英文回答问题;课堂之余,海老师还会组织大家观看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或者做英语小游戏。”学生们提起海云生都是赞不绝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海云生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丰富的语言场景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英语口语及实际交流应用能力。他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小组讨论、展示和点评环节,以及课后的互帮互助、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更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引领成长 教研共进
为推动巧家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海云生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青年教师教研教学活动。他担任组长,负责整体协调与规划;外聘教学指导专家,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和指导;选出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申报、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及研究成果的总结汇报;青年教师在帮扶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进行课堂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热情的老师、整洁的校园、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我对巧家的支教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海云生发自内心的感叹。
帮扶之路虽然漫长且艰难,但海云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为国家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愿这份爱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让知识的种子在广袤的乌蒙大地上落地生根,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通讯员:颜微 唐良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