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故事丨播撒爱的种子 盛开文明之花——记鲁甸县龙头山镇精神文化家园建设10年之变

 2024-09-14 09:36  来源:昭通日报

岁月的痕迹被时间冲刷后会变得斑驳暗淡,有些人有些事已渐行渐远。但是,10年前在鲁甸地震灾区种下的“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种子却悄悄萌发,潜滋暗长,开花结果。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群众家园被毁,流离失所。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和巧家县包谷垴乡临时搭建起来的救灾帐篷里,受灾群众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如何帮助灾区群众重拾生活的信心,笔者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当时的昭通市文化体育局在鲁甸地震灾区实施的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多次深入鲁甸县的太阳湖、甘家寨、龙头山等地,送图书、带领孩子们玩游戏,为灾区群众构筑了一个心灵的港湾。

甘家寨是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沙坝河右岸,陡峭的山坡上住着61户人家,由于海拔低、气候炎热,这里出产的农产品比山上的早熟,能卖出很好的价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算充裕。但是,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甘家寨有些猝不及防,整个村庄被掩埋,全村52人遇难,218人躲过了这场灾难,他们先搬到鲁甸县城边的太阳湖,两天后转移到小寨中学,最后在小寨镇紧急搭建的救灾帐篷里安顿下来。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吞噬了村民的住房,阻断了道路,200多人无家可归,整天待在救灾帐篷里,心情悲痛、情绪低落,急需心理疏导。

群众在甘家寨文化活动室参加艺术培训

此时,文化志愿者走进了小寨镇甘家寨临时安置点红旗社区,这里成为昭通市文化体育局开展的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示范基地。昭通市文化体育局向甘家寨红旗社区捐赠了跳绳、象棋、跳棋、羽毛球拍等数十套健身器材以及上千册图书,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文化志愿者及时跟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活动多了,有事情做了,群众的注意力转移了,大家就很少去想或者不去想不久之前发生的这场灾难,这种新型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渐渐有了效果。

后来,以红旗社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示范点为引领,鲁甸县龙头山镇、火德红镇和巧家县包谷垴乡也开展了省、市、县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并以“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命名,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这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大关“背篼图书馆”、深度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能人培养工程也脱颖而出。

2024年7月19日,我们去龙头山镇甘家寨村民小组对精神文化家园建设项目进行回访。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甘家寨的所有村民都有了自己的新家园,他们被重新安置在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

孙婷是当年到文化活动室参与绘画活动的少年儿童之一,今年18岁,在鲁甸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就读。10年前,只有8岁的孙婷对地震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当时文化活动室里有许多图书,她和小伙伴们就在活动室里看儿童读物。地震后,孙婷一家住在甘家寨的救灾帐篷里,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读书,孙婷以及小伙伴们只好临时在小寨小学念书。兴趣班里有个姓王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对孙婷的影响很大,现在,孙婷的字写得很好,还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获过奖,她也萌生了高考时选择书法专业的想法。在孙婷家,我拿出当年她和小伙伴们画的作品,并将她们当年参加昭通市少儿美术作品展迟迟未发的证书拿给他们,孙婷十分兴奋和激动,这让她想起了同小伙伴们一起在灾区参与活动的快乐时光。

与孙婷聊天的时候,一个老人走了进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们正要找这个老人。老人叫王立文,是当年参加精神文化家园活动的服务对象之一。10年前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当我从车上抱下一个纸箱,就有人过来问我:“今天要发什么东西?”我说:“没有东西,你们跟我到活动室去。”出于好奇心,老人、妇女、小孩就跟到活动室,在我的示范下,大家拿起画笔在纸上画画。这时,一个老人悄悄地走到我身边问:“我可以参加吗?”我说:“可以的。”他就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把画纸摆放在另一个高一点的凳子上,用颤抖的手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我们每次活动,老人都来参与。在成果展示时,老人也交出了一幅作品,纸上画了一个人、一面国旗、一个石榴、一枚硬币。这是老人知党恩、感党恩以及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真情流露。后来,我了解到,老人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当年已经69岁。当我说明来意,把10年前他在灾区画的画作给他看时,老人已经记不清了,我们说起当年的情形,老人的话也越来越多,还让我把这幅画的照片发给他,以便过后好好欣赏。如今,老人一个人生活在甘家寨村民小组的新居里,经济上有政府兜底保障,日子过得很开心。

鲁甸县龙头山镇中心小学开展少儿艺术培训

毛天美是一个54岁的中年妇女,地震之前,她一字不识,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昭通市文化体育局建好文化活动室后,她开始学习认字,并主动报名当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员,每次打扫完卫生,就在活动室里看书认字,她说,有了事情做以后,就不会胡思乱想。在我的记忆里,毛天美母女俩经常参加我们开展的绘画活动。在进行作品展示时,毛天美画了一幅爱心图画,画上,一个小女孩提着水壶浇灌幼苗,一个小男孩捧着花盆,花盆里同样种着幼苗,绿色的幼苗正茁壮成长。我请她在作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她说:“我写不好。”我说:“只要是自己写的,就可以。”她在作品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年龄。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毛天美说:“你们帮我们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搬到新居后,习惯做农活的她,总觉得生活缺点什么,6年前,她自筹资金在龙泉中学大门口开了一家“寨子小吃”,学生上课时就开,学生不上课就休息,偶尔去广场上跳跳舞,她说,“人不懒,就饿不着”。现在的毛天美穿着干净又时髦,心态积极又阳光,靠勤劳的双手自立自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在甘家寨村民小组各家各户的新居里,都可见一个板栗色的木质相框里镶着一张照片,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放在柜子上,这是2015年春节期间,当灾区群众的新家园建成后,昭通市文化馆组织摄影家走进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灰街子社区,为灾区的每一户家庭照的一张照片,也留下了当年搬家的情形。

曾经挥之不去的地震阴霾,随着新家园的建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渐渐消散。如今,住在庭院式的农家小院里,甘家寨的村民们很开心、很阳光,他们早已从地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看到这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当年文化部门开展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创新服务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志愿者的辛苦付出结出了硕果。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如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

通讯员:罗江珍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鲁甸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