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以绿为底描画美丽云南新图景

 2024-09-13 09:04  来源:云南日报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美丽中国建设征程。

作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国际治理典范,为全省人民谋福祉、为高质量发展增后劲、为美丽中国建设筑屏障,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洱海涟漪间,簇簇海菜花摇曳生姿。20多年前,曾因水质下降暴发大规模蓝藻,已难觅踪迹的海菜花如今重现洱海。从打响精准治污攻坚战,到溯源扩域系统治理,历经多年,当地将洱海水质稳定保持在优良水平,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

山峦层林尽染,湖泊一碧万顷,城乡鸟语花香,带给人们的不止愉悦享受,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底。云南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扛牢生态保护的重任,全省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方针,部署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件事,集中力量攻坚10个标志性战役,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成为标配,全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多年稳定在98%左右,1/3的县(市、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一江清水出云南,全省持之以恒推动劣Ⅴ类水质断面脱劣攻坚,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4.1%、创历史最好,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守护好良田沃土,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7%,让饭碗端得更稳当,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经过努力,全省森林质量大幅提升,“两王国一花园”生态底色持续向好,森林面积3.18亿亩,森林蓄积量21.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森林固碳能力持续增强,林木植被碳储量11.7亿吨,占全国的10.9%,位居全国第一。云南以仅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有效保育了48.0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56.27%的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现代治理的云南样本

2021年至2022年,云南省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深度参与COP15第二阶段会议,无疑是美丽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收获“昆明宣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重大历史性成果……举世瞩目的盛会,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的生动缩影和象征,支撑云南的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亮眼成绩,更是久久为功改革,探索现代环境治理“结”出的云南智慧和云南方案。

制度护航改革,全省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70余项,先后出台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建立全国首个多省(云南、贵州、四川)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将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全省六大水系,建立长江、珠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修订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九大高原湖泊补助根据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等因素测算分配。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现代治理路径,在全国率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系统推进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实施绿孔雀、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栖息地修复和食源地建设,建立社区共管制度。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2021年至2023年累计投保2.43亿元,赔付保险金2.11亿元。成功举办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14次,推进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绿色长廊建设,实现亚洲象跨境保护,传播保护先进理念。

一项项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共同汇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源源动力,为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筑牢生态之基。

塑造绿色转型发展新优势

当生活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人唱起调子时,哈尼梯田已然满目春光。约82万亩的梯田在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下,亩均增收2250元,成为人水和谐、鱼米共生的典范。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

十年后,景迈山上欢声沸腾。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利雅得召开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承接绿色“流量”,自申遗成功以来,景迈山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走出了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两摘世界殊荣的背后,一边是云南世居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奇迹”,一边是全省坚定不移坚持走“两山”转化、绿色转型发展路径的“反馈”。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保留着朴素生态观的世居民族,创造了云南版图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图景。在此基础上,云南省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17年至今,全省共获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总数目前排名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西南第2位。其中,2023年共有7地入选,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荣获命名数量最多的一年,实现全省16个州(市)辖区内全都拥有“国字号”命名。

当下,全面绿色转型在云南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蓄势聚力。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全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2023年全省电力装机突破1.3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近90%。锚定“绿电+先进制造”,发展绿色铝、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构建完成省级双碳“1+N”政策体系并推动落实,积极开展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实践探索,探索建立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和评价指标体系,以零碳园区为抓手拓展绿电、绿证应用场景。打造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让赏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成为国内消费新时尚。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云南省接续奋进新征程,守护绿水青山,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建设美丽云南,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记者 王丹)

来源:云南日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考察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