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3-01 09:32◆ 曾令云
今年30岁的杨植芬,家住向家坝镇水东村上村,她是个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女人,当有人问她道:你不仅在水富成立汇成农业有限公司,还当上了女老板,你的底气来自哪儿啊?她便嫣然一笑,几分轻松地说道:“想要得到你从未有过的东西,就得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她的这句话充满了胆气和奋斗精神,也极有哲理性。任何人,只要敢第一个吃螃蟹,就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当年只有21岁的农村姑娘的她,就身背一个小挎包,带着1000元钱,不去宜宾、成都、更不来昭通和昆明,踏出家乡的第一步,便把目的地选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这里不仅灯红酒绿,繁华得让人心颤,商品房卖到每平方米四五万元,就说明这里各种精英密聚,又是大老板尽显身手和拼搏的角斗场。只身揣1000元的杨植芬,竟通过自己的闯劲,找到了一家相当有规模、有档次的服装店,做了专职的导购员。在这里,她潜心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经营服装的规律,于是便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在大都市的上海,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店面,当起了经营服装生意的女老板。在这里她拿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拼劲和毅力,起早贪黑,甚至常常忘了吃饭,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小店里。她的内心,还是十分担心借贷的十万元亏损贻尽,若是这样,她便进退维谷了。古人说:天道酬勤。她的服装生意做得十分火爆,30平方米的店面换成了60平方米,这样小小的辉煌,她是以减少20斤体重为代价换来的。六年在上海的服装生意,让她从只有10万元的垫本,变成了100多万元,她成功了,而杨植芬的机敏、聪明,晓得吃饱肚子,要知道放碗,于是她选择了离开上海。我们昭通的不少老板,当年曾将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了无人可以匹敌的巅峰,而最后却以惨败而告终。关键的问题,恰恰是他们在红火的时候,还不明白一个道理,到了巅峰就意味着开始走下坡路,无序的扩张和贪婪,让他们最终兵败如山倒。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杨植芬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水富,她却没有停下自己创业的脚步,而是在照顾好自己儿子的同时,相约了闺蜜孙介萍,共同筹资40万元,合伙转接了一个超市。在今后的日子里,她俩仍以诚实、善良、心平、流血流汗和兢兢业业地经营打理着自己的超市,只用了三年时间,共同赚到了200多万元。这时,有了钱的杨植芬想到家乡的青山绿水和始终挥之不去的乡愁,是家乡葱绿碧翠的山峦和潺潺流淌的溪水给了她灵气,更是以善为德的桑梓父老给了她做人做事的秉赋。她必须回报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于是便决定回水东上村创办一个农业生态园。
水东上村得天独厚、环境清幽、民风淳朴、交通便捷,是发展种植养殖,酿造美酒和观光旅游的最佳地方。在向家坝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协调下,通过土地流转和资金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水富汇成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庄+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辐射本村和周边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
现在,杨植芬的公司,已建立了酿制“龙潭”的酒厂和养殖场,专事生猪、肉牛、林下鸡、鸭和鱼的生态养殖。同时栽植了水蜜桃、茵红李、猕猴桃、葡萄等等。她不仅把种养形成了一条经济链,而且成为了一条生态链,得力于她在上海的六年熏陶和浸濡。低俗的人到了上海,看到的是灯红酒绿,花花世界;学到的是浮华、享受和自以为是。聪明且有灵气的杨植芬学到的是上海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
杨植芬通过一年的努力,她公司的投入从200多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600多万元,流转了租期为20年的土地500亩,每年支付租金30多万元,让每个流转了土地的农户,每亩可收入600多元。同时还招收了长期在公司里务工的农民30多人,水东周围团转受益的人超过130户、500多村民。
现在,杨植芬的公司已拥有占地800平方米,酿制优质酒80多吨、产值达160万元的酒坊一座;出栏生猪1200头,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养殖场;建有溪水且长流的养鱼塘3000平方米,年产无污染的活水鱼7500公斤;种植了水蜜桃等时鲜水果200亩;同时拥有了900平方米的休闲农庄。杨植芬的汇成农业有限公司已形成了集美丽乡村旅游、农家餐饮、生态养殖、种植、娱乐休闲和农户受益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庄园。
杨植芬一路走来,走得很稳、很扎实,总在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结果得到的是自己从未有过的东西。那就是500多向往美满、幸福生活的村民,在她的引领和关照下,正一步一步地美梦成真。她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了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水富云富街道办事处的新寿村,因为修向家坝水电站,不少的群众成了移民。国家虽为他们建了新房,给予了可观的补偿,但死水经不住瓢舀,他们需要产业支撑,方可持续发展,从而过上无忧无愁的好日子。徐刚是个有种植食用菌19年经验的能人,同时还有稳定的客户,他便想利用一技之长,带领新寿村的移民和当地贫困户发展食用菌栽培,用于改变贫困,过上好日子。而食用菌的栽培,不与粮争地,更不与地争肥,可以利用沙地、荒坡、盐碱地、林地、房前屋后的非耕地,甚至废弃的巷道、工地、厂房以及山洞,都可以种植食用菌。徐刚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家庭也十分贫穷,从小就体味到艰辛和痛苦,立志长大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父母分忧解难,让一家人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1997年,他便去了宜宾,以后又回到水富楼坝潜心学习,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由于他有梦想,有向往,加之聪明又肯下功夫,几年时间,他便学到并掌握了食用菌栽培的核心技术,有了能发展事业的积蓄。于是,他来到新寿村,走家串户,动员农户跟自己种植食用菌。最先农户不相信他,便显出冷淡。但他却不灰心,继续跟村民谈心。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总算有了十多户村民愿意跟随他发展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成后,这15户村民成了他种植食用菌的工人,他便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搭棚,搭菇架,挖掘排水沟,盖遮阳网。这些村民逐渐熟悉栽培技术后,徐刚又精心教他们制作菌包、装袋、灭菌、接种等核心技术。一次,又一次,十分耐心细致,直到村民完全掌握了有关技术。村民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他又毫不保留地把各种食用菌的配方传授给村民,特别对贫困户,他更呵护有加,让村民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了一门脱贫致富的专业技术。
贫困户杨友光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他见到徐刚种植食用菌的基地十分羡慕和向往。徐刚明白他的心思后,就把他叫到基地先进行技术培训后,又亲自到杨友光家里帮助搭建棚子和菇架,不仅如此,还免费为杨友光提供消毒的石灰和药品,教杨友光对场地消毒、试种。培育的菌包成熟后,徐刚拿出一部分先让杨友光栽培,让他有收获并出售了菌菇后,才支付徐刚菌包的本钱。在徐刚的帮助和扶持下,杨友光今年仅卖食用菌的收入,就超过了三万元,从此摆脱了贫困。杨友光的脸庞上有了笑容,见人就称赞徐刚是他脱贫致富的大恩人。
徐刚不仅教会新寿村的贫困户种植食用菌,还为他们寻找和开辟市场,现在他已在成都、昆明、昭通搭建了销售平台,鲜菇的年销售量达到100吨,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盐渍半成品。现在徐刚在新寿村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群众20多户成为社员,其模式是“合作社+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农户”。今年,徐刚免费办了三期食用菌培训,接受培训的村民200余人次,还有10户村民是在自己的大棚里栽培,他去村民的大棚上百次,在技术上精心指导村民,让他们熟悉了栽培的技术。在整个新寿村栽培食用菌的过程中,徐刚今年发放菌袋20000多个,使每个贫困户增收了16000多元,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徐刚却说道: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我期盼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让扶贫的力量汇聚成海,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我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全社会之力,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让新寿村的贫困群众一起走上富裕的道路!
徐刚通过栽培食用菌,使得云富新寿村的几十家农户脱贫,而水富山林胡蜂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安冲则利用胡蜂养殖,带动两碗2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胡蜂也许就是我们称为大马蜂的种群,它善在土壤里筑巢,人若要取得蜂巢,必掘地三尺。养胡蜂不是用它来酿蜜,而是把它的蛹作为上等佳肴在有档次的餐厅里出卖。蜂蛹里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赖氨酸等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它不食花粉,而食小昆虫,鲜牛肉则是它酷爱的食物。你若在蜂巢投入一块五六斤的牛肉,成百上千的胡蜂闻味赶来,转瞬之间便吃得颗粒不留。胡蜂的蛹特大,它是一般酿蜜工蜂的十倍左右,故特别受到食客的青睐,且供不应求,在昆明、成都、宜宾,每市斤的售价为180元—200元,餐厅做成菜卖出来,就成倍增长。昭通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食客亦多,但是至今还未见到哪家饭店有胡蜂蛹做佳肴出卖。
采集胡蜂蛹,若能把握时间,大的一巢可获2万—3万元,核心技术就在于保护好蜂王和公蜂,甚至能培育出蜂王和公蜂,这样它俩便通过交配,源源不断地繁殖出工蜂。黄安冲恰恰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大马蜂十分凶残,且攻击性极强,这是肉食动物的习性,但敢喂养它,并通过胡蜂来脱贫致富,当然有办法制服、驯顺它。黄安冲走的是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科学养殖,示范引领,让农户脱贫致富。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原则,和愿意养胡蜂的200多家农户签订了回收合同,使得今年胡蜂养殖超过5000群,预计每户可增收20000元。同时还安置当地贫困村民150人到他的公司务工,让他们增加了收入,连养蜂的收入算在内,每年收入可突破3万元。
黄安冲不仅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老板,还是一个有着大爱情怀的人。他到两碗建立胡蜂养殖基地后,发现新滩村基础设施落后,公路运载能力差,成本高,人畜饮水特别困难,他便捐赠了50万元,新开辟了两条简易公路,从而解决了百余户、500多人的出行难和运输难的问题。之后又捐资40多万元,新修沟渠20多米,新建水窖14口,解决了3000户村民人畜饮水的困难。在农户新修房屋时,黄安冲还用自己的挖掘机,免费为34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挖基脚,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很快就让村民告别了土坯房,欢欢喜喜搬进了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