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曲精准脱贫的动人华章

 2017-03-01 09:3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报告文学《攻坚拔寨,决胜小康》序言

■ 张祖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擂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鼓,对贫困发起了总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22个省区党政主要领导纷纷立下军令状,不辱使命,攻坚克难,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总书记严肃而又关切地讲到,既然是军令状,若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必将军法从事。军中无戏言!时间紧,任务重,脱贫之路的最后冲刺又该如何发力?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走出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的不断迫近,“中国式扶贫”面临着最后的考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会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人口占从业人口的绝大部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此后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全新的扶贫思想。

多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一直持续推进,政策根据形势的不同几经调整: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再到“扶贫入户”。而要实现贫困人口的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就必须改革曾经的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使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扶贫,变得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准确性。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路程”走得更稳健更坚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的大担当和“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大情怀。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是中国贫困县最多的省区。2015年1月,大寒节令,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选择了云南。他不仅为鲁甸的震后恢复重建而来,也是为扶贫而来,为云南的新定位而来。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他要求扶贫工作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两年以后的2017年1月,同样是大寒节令,李克强总理来到云南昭通市看望困难群众。他一直牵挂这里的扶贫工作,因为昭通市不仅是云南,也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情况最复杂、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县区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云南每5个贫困人口中,就有1个是昭通人。可以说昭通能否如期实现脱贫,不仅关系到云南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全国能否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昭通人,在新世纪之初奋力投入到攻坚拔寨,决胜小康的战斗中来。全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昭通“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5.6万名干部职工进村入户,深入到扶贫工作的第一线,按照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等“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思路,在乌蒙山腹地,开展了人类史上令人动容的脱贫革命。

作家曾令云的《攻坚拔寨,决胜小康》一书,就是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通过半年多时间的实地采访和田野调查,再经几个月时间呕心沥血的潜心创作,才终于完成的一部关于昭通扶贫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为完成这部书稿,作者夜以继日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查阅了卷帙浩繁的扶贫资料,并多次跋山涉水,翻沟过坎,餐风露宿,忍受着无数次日晒雨淋、风吹雪凌的侵袭,深入到昭通市的昭阳、鲁甸、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等贫困区县和艰苦偏远的贫困乡村,行程达数千公里,与县区领导沟通,把握全县的扶贫思路和惠民政策;与挂钩扶贫的干部交谈,了解他们在扶贫一线的工作和生活;与乡村干部座谈,掌握贫困乡村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到贫困群众家中实地勘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和所想;还亲自到市、县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力所能及地为贫困乡村反映和解决迫在眉睫的最大困难,从中采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从而使得这部书稿内容翔实生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作为一位昭通籍作家,曾令云一直心系家乡,情牵百姓。多年来,他的创作一直扎根昭通,扎根生活,以饱满的激情,写尽了那块土地百年的历史和沧桑。他通过小说或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了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军事家罗炳辉、工商巨擘李耀廷以及龙云、卢汉等昭通近现代历史人物的精彩人生;他创作的《豆沙关》《小草坝》《云兴街》《乐马厂》《龙氏家祠》,再现了昭通百年的历史风云;他的《怪胎》《浮世幻影》《相约水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革中人物的命运与悲欢。这些作品,长的上百万字,短的也有几十万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到今天的几十年间,曾令云以昭通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创作了五部戏剧,三部电视连续剧本,十三部长篇小说,七部长篇纪实文学,总字数已多达一千六百多万字,是昭通和云南少有的高产作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解释自己丰产的原因时,他说:“我是昭通人民的儿子,是这块土地给了我创作的灵气,只要生命不息,我都会用文字来报答桑梓父老对我的舐犊之情,养育之恩。”

曾令云的作品,接昭通地气、人气和文气,写尽了滇东北高原时间的大漠与历史的孤烟。他有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手术刀,以文学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剖析了昭通的历史与现实。作为一位有着多年底层生活体验,后来又做了领导干部的作家,曾令云对文学有着特别的认识,他的写作,既能入又能出,通常以一人一地为载体,借助丰沛的想象,挖掘经国大事在故土留下的痕迹。这也让他的作品,成为一扇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时代的窗口,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和历史学价值。

煌煌4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攻坚拔寨,决胜小康》是曾令云先生献给故乡的又一部力作,是他对昭通近年来扶贫工作的吟颂,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最直接的成果,也是全国最早涉及“精准扶贫”重大现实题材的长篇作品。该书以全景的方式、翔实的素材、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写出了昭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动人华章。这部作品,既揭示了昭通深度贫困的原因,又写出了昭通实施精准扶贫之后的变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驻村扶贫干部的奉献以及贫困群众的拼搏,充满了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它彰显了昭通人的精神,让乌蒙山腹地伟大的精准扶贫实践,成为了可供借鉴和学习的 “昭通样板”和“昭通经验”。

是为序。

审核:   责任编辑:昭通新闻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昭通新闻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