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2-24 10:59◆ 鲁韬
第一次去上海,是2011年。凌晨两点从浦东国际机场出来,茫然无措。根据自己对城市交通的理解,采用了印象中最方便有效的方式:打计程车,前往市区对角线上的目的地:安亭镇。耗时近3小时,车费400多元。在安亭住了3天,逐渐熟悉了周边环境。回程还是去浦东机场乘飞机。当然采用上海人的出行方式:坐地铁,耗时一小时多,车费不到30元。
2016年末,再次到上海。培训期间更深地体验了上海的地铁。上海目前已经开通了14条地铁线,线路总长617公里,居世界第一。
地铁每节车厢8道门,每道门上下十几人而不见拥挤。从停车到乘客上下,再到开车,约15秒钟。按照80公里的平均时速,5分钟一趟的频率。一条地铁线的单向运力,起码相当于10万辆轿车同时跑在路上!
上海公交的强悍,令人目眩。
地铁线的站点遍布于城市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沿街四个角各设一个出入口。吞吐着汹涌的人潮。商业街区的人流量,与汽车时代之前相比,只有增加不见减少。走在上海街头,可以改一改陶渊明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沟壑地底藏。
我们在上海培训的第一堂课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主讲人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汤宇卿博士。几天以后,另一位讲“城市风貌”的,学术背景是建筑学的教授,在课堂上强调:“城市规划中,道路交通永远是第一位的”。回到昭通,第三次听到关于“交通规划”的论断:一位姓杨的教授在昭通会堂讲公开课时说:“总规之下的所有专项规划中,交通规划排在第一位。甚至可以说:高于其它专项规划,可与总规并列”。
如果要对普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您对“城市病”的切身体验,什么是您印象最深的?也许大多数人会选择:交通堵塞。
以上种种,体现出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城市交通问题,这里提供一些专家们的观点,供诸位读者思考。
观点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制定稳定的长期交通设施投入计划。
目前的情况,首先是忽视交通规划重中之重的地位。交通规划不是先行,而是等到城市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交通问题凸显时,才以“解决问题”的被动姿态来应对。其次,公交设施数量不足,公交设施的地位,离“绿色交通”、“便捷交通”、“人性化”、“适用化”还有不同程度的距离。低等级的公交设施,让老百姓出行时,不会下意识地选择公交系统,而是大量私家车拥堵在路上。上路后,交通信息化服务不足,哪里畅通,哪里堵塞。驾乘人员没有实时信息来源,完全靠自己的估计选择线路。再者,公交系统的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没有逐年稳定的投入计划。而是遇到问题再立项。公共交通建设是高投入的领域,临时立项就会面临“钱从哪里来”的窘境。
观点二:各等级道路比例失调:干道多支路少,形成高造价,路网密度低,支路系统微循环缺失。一出小区就上干道,可达性差。交叉路口负担重,干道建得再宽也要堵。
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对各等级道路的科学配比,各等级道路承担什么功能等问题,普遍缺乏知识储备。因此对支路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形象工程”的原因:每多一条景观大道,不仅会让上级领导点头微笑,还会让老百姓对家乡生起一种自豪感。建十条默默无闻的支路和建一条壮观的景观大道。虽然花钱差不多,决策者中却很少有人选择前者。甚至前一个选项根本不会出现在人们的案头上,脑海中。
观点三:城市功能分区重合:商业区,行政区,住宅区…….都重合在城市中心区。
没有合理分散功能分区,必然导致交通堵塞。
这让我想起一段对话:城里人很骄傲:“我家住在辕门口!”乡下人讥讽道:“嗯嗯,您说得对,您家祖坟都埋在辕门口”。(辕门口,是老昭通人心目中的城中心)
我们的城市交通状况,大家都有感受。随着城市发展和机动车的普及,已经让这个问题到了“不得不想办法”的地步。笔者限于专业知识的贫乏,实在难以在“怎么做”的问题上提出专业意见。不过是把专家们的观点做一个“管中窥豹”。给热爱自己城市的读者们提供一点思考的方向。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并不缺乏有见识、有研究成果、有成功案例的专家团队。文中提到的几位,都是我们应当问道于彼,虚心学习的老师。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给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专家们留下足够的可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