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2-17 09:50◆ 唐正鸿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为了回家过年,许多在外工作的人总要不辞辛苦地往回赶,有的骑摩托车上千公里,有的顶风冒雪步行几十里,还有的昼夜兼行,只为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当然,还有无数难以回家的人,面对隆隆的春节,倍感内疚和悲伤。
腊月二十九,晴,回彝良老家
太阳刚从东边升起,爱人就爬起来,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回彝良老家过年。儿子一听回老家过年,非常高兴地说,早该回去过年了。是呀!早该回去过年了。这些年,忙于工作,忙于值班,一直都是在昭通城过的年,为此,儿子和兄妹都有意见,说我不顾家,缺少亲情,当然我也深感内疚。
回家的车子由儿子驾驶,沿着团结路方向驶去,窗外人行道上许多人正忙着办过年货,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车快速驶入大龙洞遂道,让人倍感意外的是,进入遂道前是阳光明媚,艳阳高照,而驶出遂道之后,大雾迷漫。同去彝良的车辆都格外小心,一辆跟着一辆,谁也不愿超车,走在前面。
车刚过蚂蝗沟,就接到大哥和小妹打来的电话,问到哪里了?他们等着我们吃中午饭。车才驶入洛泽河大道不久,就见大哥远远地等在路边,我们一家人都觉得过意不去,儿子赶忙伸出头去,先喊了一声大伯伯。
在大哥家,我们一边吃中午饭,一边商议过年的事。大哥说,他是老大,今年又刚搬新家,要大家都去他那里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小妹接着说二哥做的羊尾外酥里嫩,特别好吃,他们已经多年没有吃着,非要我做给他们吃,我说没有问题,今年我准备亲自给你们做二道菜,一道是笑口常开,年年有鱼;另一道是喜气羊羊,甜甜美美。所需的食材,鲜鱼和猪板油由大哥去准备。
大年三十,阴,家人团圆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老百姓叫收官日,又称封印日,图一个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因此,不轻易骂人打人。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年我淘气惹祸,母亲非常生气,找了一根条子准备打我,但碍于是大年三十天就放弃了。
第二天,我和爱人按计划上街吃水粉。这些年,只要回彝良我们都要去吃,而且百吃不厌。三十这天,虽然没有出太阳,但也没有吹风,天气不算冷。行走在洛泽河大道上,过去小时候撒网捕鱼的场景一下涌上心头。记得有一次我在桥边撒网,一网下去捕到十几条鱼,大的半斤,小的也有二两,许多路过的人都跑来观看,投以羡慕的眼光,有的还问我鱼和网卖不卖,我说不卖。
从下午四点开始,我便拴上围腰操刀做菜。羊尾的做法,将板油切成条,放在开水中烫一下,捞出后控干水分,再用蛋清加小粉裹着放入油锅中炸,出锅后待用,白糖化成糊状,将羊尾倒入,撒上芝麻和花生粉便成。开口笑的做法,将鲤鱼切松花刀,裹小粉,放入油锅中炸成金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炸鱼时一定要让鱼口张开,成摆尾跳跃型,再用猪油、葱、姜、醋、糖调成汁,淋上即成。
今年春节兄弟姐妹到得比较齐,除我们家外,在昆明工作的弟弟一家也回来了,二桌二十余人,老母亲特别高兴,说好几年没有这样热闹了。动筷子前,我带头给小辈发压岁钱,饭没吃多久,几个小的就嚷着要去放鞭炮,尤其是小妹家的小儿子,非要拉着我陪他去不可。来到院内一看,早有一帮小孩在那里奔来跑去,笑声、叫声、鞭炮声,响彻云霄,让我一下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彝良只有落地响、土火炮和电光火炮,根本没有礼花、冲天雷之类的,不过我们从小就爱发明,自己动手制作冲天炮和仙女散花。冲天炮,就是将一个电光火炮的底部封土捏松倒出,然后将电光火炮的引线插入,加上一根竹纤,用纸绑定即成。仙女散花则是将几个电光火炮插在一个土火炮后,再用纸绑定,通过点燃土火炮将其送入天上炸开,形成多枚电光火炮二次爆炸。再一种就是绑上落地响,待火炮在天上炸开后,落地响掉在地上爆炸。
现在,三十晚上都是看联欢晚会。过去没有电视看,只好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瓜子聊天。另外,还有一些讲究,如家中的垃圾不能扫了倒除去,必须用桶装好,待三天后才能倒。再一点,就是洗脚不能超过膝盖,超过后,一年之内走到哪家都赶不上吃饭。鸡叫之后,哥哥姐姐还要去挑金银水,而且越早越好,最好是头一个。
大年初一,晴,外出拜年
按习俗,初一要穿新衣吃汤圆,穿新衣喻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吃汤圆则喻意家人团圆,甜甜美美。我平时不喜欢吃甜食,但老母亲说,无论如何都要吃,我只好端了一碗六个的,表示六六大顺。
今年初一,许多人一大早就外出给长辈拜年。过去拜年,是提二瓶二曲酒,一盒绿豆糕。现在,则是提酒和茶叶,或直接拿一个红包。过去拜年,是老人单独去,现在通常是几个年轻人约着去拜年。过去大人拜年,小孩相约去爬老鹰嘴,喻意步步高升,当然,最主要的是到石山采摘山茶花。彝良的山茶花又大朵又鲜红,特别喜人,采一大抱回去,插在瓶中,要开十几天。
春节期间,不管走到哪家都是喝酒。现在是相互劝酒,希望对方多喝一点;过去则是划拳行令,凭拳技喝酒。划拳行令有专门的歌词,分过门和正曲,如过门对唱,“鲜花一朵呀,宝儿一对呀,二红四吉三桃园呀”。
我母亲是外地人,父亲只有二弟兄,而且都已去逝。伯父家的几个子女在外安家,彝良就剩我们家的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初一便去两个妹妹家。
大年初二,晴,回娘家
初二是晴天,风特别大,吹得眼睛都睁不开。尽管如此,许多人还得回娘家拜年,否则家属不答应。回娘家不能空着手,不仅要带烟酒糖,还要背大火腿。
儿子的母亲是角奎镇马窖村人,自然少不了回马窖一趟。马窖离县城5公里,过去公路不通时走小路要一个小时,现在通车后需半个小时。
马窖是彝良的鱼米之乡,胜产大米,而且大米特别好吃,每年刚一出来就被城里人订购一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粮食不够吃,他们就先到高山背洋芋来吃,等大米出来后再送大米去,一般是一斤大米换五斤洋芋。这些年,我们家吃的米几乎都是老家送来的。
马窖虽是农村,但比城里好玩。大舅哥家条件甚好,两大栋楼房,前后两个大院子,外面还有一个几十米宽的坝子,院内院外花草较多。我特别喜爱的是前院的三角梅,红彤彤的一大片,把整个院子盖了一半。还有就是外面坝子的二棵黄果树,长得特别茂盛,几乎常年不掉叶。大舅哥家老大喜欢养鸟,院内院外挂了五六个画眉鸟笼子,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听他讲,他的有一只画眉特别能打架,几次参加比赛都得了名次,有人给他上万元都没有卖。
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去马窖,因为那里有他三个老表,并且年龄都是一样大的,他们常常一起去捉鱼,抓蜻蜓,搬蝈蝈,特别开心,非常好玩。记得有一次,儿子被他妈妈打后,一个人光着脚跑回去,害得家中人到处找。
大年初三,晴,给已故老人上坟
给健在的长辈拜完年后,就要上山看望已故的老人,俗称上坟。上坟一般是初三,需要准备香、蜡烛、钱纸、鞭炮等物品。有的人家还要准备一些酒菜带到山上去,陪已故老人吃饭。
我们吃过早点后,便从马窖开始给儿子的公公、婆婆上坟,然后再回城边,给儿子的爷爷和老祖上坟。上坟也有一些讲究,先点蜡烛,再献香,烧钱子,如已故老人会抽烟喝酒的,还要点烟倒酒,然后给老人的坟叩三个头,嘴上还说某某老人我们来看你了,我们给你拜年了,最后放鞭炮。过去,老母亲说过,初三上坟只能看坟,不能拔草动土,要动也要等到清明节前后。
在给儿子的爷爷、公公、婆婆上坟时都比较顺利,只是在给老祖上坟时碰到了一些麻烦。老祖的坟在关山上,那里有几百座坟,特别是去年雨水多,杂草旺盛,草几乎复盖了所有坟墓,找起来非常艰难,我和大哥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于是只好放弃,在山脚烧了点纸钱,叩了三个头,希望老祖谅解。
初三上坟的人比较多,有的以家族形式去,动耴就是好几十人。坟墓较多的山坡上,上坟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鞭炮声此起彼伏,从早上十点左右开始,到下午三四点钟都还响个不停。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去,我们还没有玩够就到了。于是,只好踏上返程的路途。不过此次回家过年还是收获满满的,不仅与老母亲和兄妹团圆了,而且还带回了不少的彝良特产,如烟熏肉、土鸡、麻辣香肠等等,可以说是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