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9-12 08:00当采访入选2024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张科荣,问及最让他感动的事时,他的回答竟是被学生们称呼为“妈妈”。
张科荣,一位男教师,为何会被学生称为“妈妈”?
被称为“妈妈”的男教师
“张老师很和蔼,没架子。喊‘妈妈’感觉更亲切。”学生们说。
“大多数家长都在外务工,学生见家长的机会非常少。可能,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寄托在了我的身上。”听到学生叫自己“妈妈”的时候,张科荣心里五味杂陈。看得出来,张科荣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读懂了学生的心声。
今年54岁的张科荣,在31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担任过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的教学。
31年来,张科荣始终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智慧、爱心,把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书写得绚丽多彩。
“教育,就是我的生命”
“我把教育看作自己的生命。以前,农村的教育资源不如城里,但像我一样的乡村教师都坚守着教育的初心,虽然艰苦,却是快乐的。”采访中,张科荣说出了自己的教育初心。
31年来,张科荣坚守在教学一线。课堂上,他是教授知识的老师;课余时间,他是学生的好朋友;生活中,他是学生口中的“妈妈”。“孩子们读书辛苦,我能帮一点是一点。”张科荣说。
张科荣把每一名学生都放在心上。从他班级毕业的学生,逢年过节,有的会发短信问候,有的会回到学校看望他。更有甚者,还会在寒暑假期间来给学弟学妹们补课,激励他们努力奋斗。“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我,一心只想把孩子们教好。”张科荣感慨道。
心怀桑梓,反哺家乡
自1993年9月被分配到彝良县两河镇铜厂小学任教以来,张科荣一教就是31年。当问及为何一直留在两河镇铜厂小学教书时,他这样回答:“虽然这里的条件比不上城里,但是我能感受到这里的村民对教育的支持,以及老师们坚守在这里教书的那种奉献精神。我生长在这里,对两河镇有独特的情感。想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出一份力,所以我坚持留下来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让张科荣对乡村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跟孩子们在一起,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两河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张科荣的眷念。当看到一个个乡村学生从大山走出去,步入城市,开启他们崭新的人生时,张科荣感到很欣慰。
为教学积累知识与经验
对于怎样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张科荣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受学生喜爱,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老师;被同事认可,教学能力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好评;被别人尊重,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带动其他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扎根乡村教育一线31年,让张科荣清晰地认识到:高尚的思想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工作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搞好学校、班级的各项工作,他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的人。
31年来,张科荣在乡村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一路走来繁花满枝。先后被彝良县委、县政府表彰2次,被两河镇党委、镇政府以及县教体局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扫盲先进教师”等20余次,获两河镇中心学校教学成绩奖、教学公开课奖等29次。
张科荣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他把爱、智慧和整个青春都献给了学生。在教育这块平凡而孕育着无限生机的沃土上,他甘愿为这份事业默默奉献,做一片永远垂着的绿荫。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