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上海印象之二

 2017-02-10 10:09  来源:

 ★鲁韬

 到同济大学培训,前往参观的第一站是松江——上海的一个区,有着“上海之根”的称誉。上海开埠之前,以这里为中心,是松江府县衙所在地。小时候的一篇课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因此知道:原来淡水鱼不只有草鱼鲫鱼鲤鱼,还有鲈鱼和鳜鱼比它们更美味。松江鲈鱼,是著名的“四腮鲈鱼”。

 可是,上海人的乡愁,“上海之根”的松江已经没有四腮鲈鱼去承载了,只剩下阳澄湖大闸蟹。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谈香港回归,点名要“尼克松总统当年吃过的那种鱼”。这种鱼就是松江四腮鲈鱼。据说当时发动渔民捕捞,也只捕到区区几尾。32年后的今天,野生鲈鱼早已绝迹。我们在同济大学,每天晚餐最后一道菜就是清蒸鲈鱼,“八项规定”之下也不超标,已经成了大路货。淡而无味,远远不如渔洞水库里的任何一种鱼。

 现在的松江,努力守护着似真似幻的传统文化,一个石雕的门鼓,一扇木门,一扇木窗……博物馆看不到原件,只有仿制品。因为原件已经珍藏。图文音像资料,极力介绍松江府的历史文化,而我们看到的,依然还是现代建筑。松江人的乡愁,本来该在老旧的石牌坊上萦绕,该在四腮鲈鱼的美味中飘逸。

 上海开埠后,苏浙两省的人迁徙而来。所以,上海人的老家不在上海。邻里相遇,报一声:“侬家里乡下来人了”。于是,外地人愤愤不平: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因为他们把所有的人都称为“乡下人”。其实这不过是上海人的根与脉并非原籍的原因,并无歧视可言。现在南京路一两公里内已经听不到上海话,每平方米十几二十万的房价,早已不适于人类居住,人都往外围迁移了,不愧“魔都”之名。周立波口中的上海滩和上海人的乡愁,烟消云散。

 18岁到25岁,我在外省生活了七年。随时随地会想起油糕饵块稀豆粉,辕门口的赵凉粉,自家火炉烧出来的烧洋芋,抹上昭通酱吃。逢年回家,走在街上听到两个“老代年”吵架,浓浓的乡音入耳,是一种享受。也许过不了多久,要听昭通话只能下乡了。

 历史的车轮会碾碎很多东西。现在小孩们流行出国留学,看到德国的城市,感叹云:“土伤掉”!如此霸气测漏,不愧少年郎。所以,有位领导对我说:“我们去西欧考察,人家比我们至少先进100年”!我觉得乡村确实如此,城市则未必。西欧的城市,没有浦东陆家嘴高天流云的震撼,有的是鲜明色彩下的古朴,有的是中世纪以来,建筑本有的繁华符号。西欧的城市乡村,基本上是一个平台,城乡一体,难以分辨。无论城乡,凡是屹立100年以上,因种种原因而未拆除的建筑,身份就成为“古建筑”,只能修缮。就算拆除,也要原样原材原建。就像我们的“清官亭”:“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秦砖汉瓦,早已“零落为尘碾作泥”。历史建筑,要是实在不行,也需要保留几处遗迹,得以“唯有香如故”。在上海,因为“老工业基地”的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厂房,已经作为历史建筑遗迹永久保留,连厂房周边的吊车也留在原处。还有一些,则改为酒吧、餐馆,另作他用。一样要求原样原建。我们的云兴街已经成为假古董,好在仍然还有一些经过提炼的古建元素,没有成为高楼大厦,没有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真实的云兴街,留在邱峰的照片中。李家花园呢?挑水巷呢?……也只有照片中才能追寻了。

 乡愁,如果没有无奈,也就称不上乡愁了。

 在同济大学上课,教室名为“文远楼”。这座平淡无奇的小楼,建于1953年。平面布局自由流畅,功能分布于流线,安排合理。立面设计简洁有力。是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经典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栋”。是“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的一座精神财富”。63年后的今天,文远楼依然在正常使用。他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不平凡。

 但愿昭通的城市规划,在历史人文方面,能成为另一座文远楼。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