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11-22 14:29◆虞晓江
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的赤水河,不仅是一条“蜀盐走贵州”的盐运河、飘溢香醇的美酒河,更是一条具有独特之魂的英雄河。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月29日到达赤水,至3月21日,在短短的两个月内红军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摆脱了所面临的灭顶之灾。从此,赤水河也成了党和红军的生命之河。
为感悟长征的艰苦与卓绝,也为领略四渡赤水的神奇与壮美,“山野徒步群”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组成42人的“山野部队”进行160公里的“红色赤水长征路”。
9月30日夜晚,“山野部队”从昭通经贵阳,转遵义,过仁怀,于10月1日下午5时到达仁怀县茅台镇。
一进镇,酒香扑鼻,酒家满巷,旅途的疲惫与劳累也顿时消减在这富有特色的酒镇里,散失在这浓浓的酒香中。“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此时“国酒茅台”自然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身临其境,才能感到“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写照一点不夸张,在这里,空气中的每一粒分子似乎都含着酒意,飘荡酒乡,涌入心扉……
茅台镇是中央红军三渡过赤水的红色之地。1935年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经过鲁班场战斗之后,在茅台及其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四川古蔺、叙永挺进。
“山野部队”在安顿好吃住之后,纷纷走出旅店,走进夜幕中红色的古镇。黔北的木屋下,挂着一串串火红的灯笼;静谧的赤水两岸,琉璃着五彩的霓虹;流淌的碧波上,灯影交辉,自然天成。
在缀满红五星的吊桥上,游客们纷纷驻足留念,礼貌的保安不断劝说大家“少作停留”。过了桥,是免费开放的红军四渡赤水陈列馆,为未带身份证不得进入而深感遗憾。下桥后再上数级台阶便是依山而建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
从纪念园左路上数级台阶是个刻着“茅台渡口”的高大石碑。再上是四渡赤水浮雕墙,精美的浮雕以红色色调为主,再现了鲁班场战役、青杠坡战役、三渡赤水战役、群众送茅台酒为红军疗伤等场面。耸立在山巅的是四渡赤水纪念塔,塔身由4片巨浪型赭红色石柱组成,塔尖是四个钢球组成的银色浪花,塔基镶嵌着四渡赤水的途经路线。
从山颠俯瞰茅台镇,真可谓流光溢彩,璀璨如画,美丽醉人,在这“古”“红”相争的“山城”,虽然舟车劳顿早已让大家身乏体困,个个都不愿早早归去……
10月2日清晨,再次游览了难舍的美丽古镇后,“山野”部队于9点启程向红军两渡赤水的太平渡、二郎滩西进。
走出茅台镇,我们沿河而下,所走的是新建一年多的自行车赛道,三米宽,154公里长,全程红色沥青铺就,赛道每隔一公里有个路牌,每隔十至二十公里有个“高大上”的驿站,两面是精致的护栏、绽放的花草。花丛中,蜻蜓携蝶翩翩舞。她们或独采花蕊,或双双起舞,或三五成群,忘情于带状的“花河”之中,“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正是这醉人美景的精美写照。
时至中午,阳光开始慢慢变得炽热,但大家的兴奋与愉悦丝毫未减,男士们阔步向前,美眉们穿梭花河,一路西进一路歌,到合马镇已是下午6点。走了一天,但前往太平镇的路尚未完成一半。
10月3日我们便早早出发,38公里的目标不算短,大家除了走路还是走路,以致错过了午餐地点,水也喝干。此时,峡谷温度35°,赛道上没有绿树遮阴,赛道的地表温度却远远不止于35℃,脚板走得发烫,口更是渴得要命。小燕子在她《悲催的征程》中写道,“高温从上到下都把人包裹在闷热的空气中,粼粼的赤水河也将细碎的阳光无孔不入地穿透你的肌肤,喝进去的水迅速蒸发,时间枯燥得只剩下炎阳的暴晒。”对于我,一停下来就汗如雨注,不想再走,不少群友的脚也起了或大或小的泡,有的已经破了,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倦意。想当年,肖华将军及红军战士的感受远远不止于此,要不“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的写照怎么而来,真是个“天如火啦水似银哪啊……”
10月3日,到太平渡已是日落时分。
这里的老乡热情好客。向其询问住宿,他们当自个的事一样为我们四处打探,还告诉我们怎样游古镇。
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登上依山而建的石梯,石梯左偎山右临水,青色古朴,颇有意境,前方,一女子也款款而上。窈窕的身影,浅蓝色旗袍,相伴的小孩,靓丽了这傍晚的风景。爬完石梯,是稍显弯曲的青石小道,悠长延远,我们在平台上留影取景时,她已牵着小孩返回,可人的脸、清秀的眉、明净的眼,好想请她为我们拍个集体照,她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让我帮你们照”已从她微笑的唇里轻缓透出,我们甚是感谢。
太平古镇名不虚传。沧桑的古镇,依山而建,清幽宁静,以干栏式和吊脚楼为主,全是砖木结构,游人不算多,照相时可以随意的臭美,不用担心人潮涌动。
脚下旖旎的河水似乎述说着一个一个的传说。当年72天的“四渡赤水”,就在这里转战了54天,成为二渡赤水河四渡赤水的重要地。古镇上有太平渡纪念馆、红军医院、红军机要室、红军总司令部、红军总政治部等遗址。
漫步在这宁静的古镇,心中也弥漫着当年的艰难岁月,奔流的赤水河上,摇晃的浮桥上,往前冲的红军战士,被雨点般的明碉暗火封锁着,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冲,喊杀声震天,枪炮声震耳。而今,隆隆的枪炮声已凝固成悲壮的故事,战火的消炎已化作天边的浮云,“1935”,是一个让人心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数字。
10月4日清晨,“山野”部队瞻仰完悲壮的红色古镇后,向红军一渡赤水的土城进发。
土城,是古“习国”的发祥地,夏商以来一直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川盐入黔”最大的中转站。1月29日,中央红军以土城浑溪口为主要渡口挥师西渡,一渡赤水,从而揭开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战役序幕,写下了毛泽东军事生涯的“最得意之笔”。
据说四渡赤水的发轫之战——青杠坡战斗,也称土城战役,是共和国将帅们空前绝后的一次集中大搏杀,后来的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位元帅、近200 名将军全部集中在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狭长山谷中与数万敌军激烈鏖战,其惨烈与悲壮惊天地、泣鬼神。
而今的土城,风景如画,游人如织。随着古镇行走,人们不难看到被“川盐”漫漫吞噬的土城盐号、“船帮”老大的豪华住宅、船工们住宿的“客栈”,还可以看到被岁月剥蚀、听歌唱戏的古戏台。古榕树、古栈道、古码头、古街道、古民居,古迹犹在,遗风尚存,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显得那么的悠然,又以红色传奇而那么的神秘。
四渡赤水之后,红军强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成功跳出了蒋介石精心设置的“绝境”,毛泽东的神来之笔,不但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悲壮诗篇,更为建立新中国迈出了坚定步伐。
邂逅赤水,我们倍感亲切,仰望星空,我们深深怀念,怀念先烈,怀念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