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走近古城⑦从这里走进古城

 2024-09-04 15:06  来源:昭通日报

辕门口是昭通古城的制高点。站在辕门口就能看到长方形结构、坐东向西的昭通镇署衙门,我们很难给这个城市的中心下一个定义。毕竟,从辕门口向四周辐射开去的还有昭通城的64条街巷。

站在镇署衙门前,端详“历史的记忆”纪念碑后,抬头望向右边的钟楼,再想象一下建城初期的照壁和照壁街的样子,心里就大概清楚应该从哪里进入古城了。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会发现昭通古城最热闹的区域就在辕门口东南方向的拐角处。

我们可以从这里走进古城。

迈开腿,从辕门口向左前行,你会看见两条街。正前方的一条街,以前是北正街的最南端,现在被划入陡街。这里的铺面很有意思,随意走进一家,你会发现做工精细的饭甑、背篓、筲箕、水瓢、水烟筒等木制或竹制器具挂满整个商铺,而旁边的杂货店则换成了另一种风格,泥瓦匠烧制的坛坛罐罐、火炉等土陶器物摆满了整间屋子。这时,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到了一个乡村集市,这些东西会让你想起很多乡愁记忆。连着几家都是这样的商铺。再往前走,店家经营的商品有了变化,出现了中药铺,再往前,就是经营毛线的了,成了毛线一条街,或者叫“毛线王国”。若有时间,陪着女友或爱人到这条街买几团毛线回家去,花几天时间织成毛衣或者背心,穿在身上抵御寒冷的冬天,这可比商店里机织的毛衣暖和多了。

再往前走,这条街道竟然拐了一个弯。在拐弯处,藏着一处名人故居。故居被卖服装和卖毛线的两间商铺夹在中间,再旁边是卖陶器的商铺。故居的门楣上挂着一块刻着“姜亮夫故居”的牌匾。故居面积不大,但故居的主人名气很大。姜亮夫是从昭通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早年曾就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后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清华大学毕业后,姜亮夫曾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任教,当过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后来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大学任教至退休。姜亮夫在教学之余,毕生致力于敦煌学、楚辞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并成为业内翘楚,被称为国学大师。看着展柜里陈列着的《姜亮夫全集》,你不得不对这位老人表达由衷的敬意。作为昭通人,我们很难领悟他10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却对他年轻时写的《昭通方言疏证》倍感亲切。姜亮夫从这里出发,走进学术研究的最高殿堂,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昭通人的骄傲。

顺着姜亮夫故居继续往前走,会拐入另外一条街道——怀远街。怀远街是昭通古城为数不多未更过名的街道之一,据说街名是为了追忆一个叫怀远的将军,或者还有其他的含义。慎终追远,憧憬未来,不管是对过去发生的人和事的怀念,还是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怀远都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怀远街改造前,屋舍俨然,杨柳依依,人声鼎沸。民国年间,这条街的左面,设有银行、邮局、厘局、庙会,特别是江西庙的戏台,曾被人们称为怡乐戏院。抗日战争期间,国内文化界有部分人士迁到昭通。那时,不只是江西籍的老戏骨在这里演出,国内著名的京剧艺人也曾在这里表演,生旦净末丑轮番上阵,让当时的官家、军人、市民见识了阳春白雪。演出开始,票友掌声雷动,唱到精彩之处,喝彩声此起彼伏。戏院里的热闹场景就是怀远街的缩影,这条街上的欢乐是可以想象的。抗战胜利后,外来的艺人离开,这里的氛围才逐渐淡下来。有了银行、邮局等商业机构的存在,这里成了昭通城的商业中心。

说到怀远街,必须说一下住在这条街上的一位先生,他就是为昭通市的文物考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张希鲁。张希鲁于1930年从昆明回到昭通后,在省立第二中学和昭通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他靠着微薄的薪资度日,衣着简朴。教学之余,张希鲁经常带领学生到昭通城四处访求古物;空闲时间,他便一个人到挑水巷转悠,希望从铁匠铺里发现一些古物。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里,张希鲁节衣缩食,从乡间闾巷收购到双鱼洗、朱提银锡铂金、汉砖等数百件文物,并进行认真考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希鲁及家人将他毕生收藏的137件金石文物、225幅名人字画、163册名贵碑帖以及文物拓片捐献给国家,这也成为昭通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半壁江山。曾经,张希鲁把“宝贝”保管在怀远街17号那幢三层楼的房间里,他自己称之为“宝汉斋”。“宝汉斋”算得上是云南第一个私人博物馆。巧合的是,张希鲁居住的怀远街17号刚好和姜亮夫的故居相隔不远,两个文史泰斗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文化的基调。张希鲁的故居以前是什么样子,我缺乏了解。2008年,古城的街道修缮提升后,他原来的房子做了改造,成为三层楼的商铺。后来,张希鲁的后人把故居转售,一楼约100平方米,现在被一家商户租赁售卖儿童服装。我多次从怀远街走过,每到这里,都要驻足下来,端详怀远街17号,揣摩以前张希鲁是如何从这里出入,行走在学校与挑水巷之间的。我不知道现在经营这个铺面的店家是否知道90多年前这里曾住着一个对昭通来说极不平凡的考古学家,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呼吁把张希鲁故居进行恢复,就像姜亮夫故居一样,让人记住,让人纪念。我在家里捧着那本厚重的《西楼文选》,与张希鲁对话,或者,有时间去昭通市博物馆的一楼和三楼展厅,认真阅读那些被张希鲁摩挲无数次的金石及字画。我希望走过怀远街的人们,能想起这条街上曾经住着一位对昭通文化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从怀远街口,向东延伸出去的是巩固街,这条街是东西中街,最早叫永固街,后来可能因有很多毡匠艺人在这条街上赶毡谋生,又叫毡匠街。我对这条街上的故事缺乏了解,无法言说。

回过头来,还是说一下前面提到的拐角。一路走来,我们错过了很多东西。从辕门口往左,如果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话,会看到一形制高大的牌坊。牌坊在古城里有很多,有节孝牌坊、贞孝牌坊、会馆牌坊、木牌坊等,全城30余处,但唯有这座牌坊能够立在昭通城最显眼的地方。这座牌坊叫节孝双全坊,是龙云于1923年为他的母亲建造的。牌坊正面,是章炳麟的撰联:“自飂安四千载传家,生儿岂是池中物;与点苍十九峰抗节,立表真为山上型。”牌坊后面,刻有唐绍仪的撰联:“有子能学万人敌,大节堪为百世师。”

走过节孝双全坊,一条笔直宽敞的街道会进入你的眼帘,这就是有名的云兴街。这里本是镇署的附属设施南辕、马王庙,民国年间,被龙云、卢汉联手买过来后,起名为云兴街,寓意云南兴旺发达。云兴街一南一北,除了龙公馆、卢公馆,还有连排十三院,是昭通城比较气派豪华的一条街道。2009年,旧城改造中对十三院的连排天井进行了修缮提升,街的尽头是新恢复的抚镇门。站在抚镇门楼上,云兴街的建筑整齐统一,整齐的瓦屋面宛如龙脊,迤逦而来,展现出了古城的韵味。天井有序地排列,传统的中国四合院接二连三地排列,蔚为壮观。

在云兴街南面,过街楼也得到了恢复,成为古城的又一特色。这里曾是云兴横街。如果在地图上,把云兴街、云兴横街和北正街的线条连起来,辕门口往东南的地方刚好形成一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有老房子按照街道的骨架伫立在中间。可惜的是,在古城恢复前,一把大火把原来的木结构房子烧了,因此民间又把这里叫作火烧房。

从上述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一片是旧时昭通城的繁华地带,也是经济中心,而且,如果按照地理方位来看,这个拐角以及怀远街,刚好夹在昭通镇署与昭通府署之间,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这里成为中心都是必然的。

原旧志地图中,有一条大兴街排在首位,按图索骥,应该是当时的城市管理部门把现在北正街南段靠近怀远街的地方起名为大兴街。

不管怎样命名,也不管这里曾经如何繁华和喧嚣,只要走过这个拐角,我们或许就真的可以走进古城了。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周万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