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得失寸心知

 2016-07-11 10:34  来源:

★ 吕 翼

早年的往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人生的第一次。在我每一个人生的节点上,那影像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噬痛我心,它不只一次暗暗地、不容置辩地告诉我:这是你的第一次,也是你的最后一次。

因此,我十分地珍惜。

“眼前得失等云烟,身后是非悬日月。”早年记得陈恭尹先生句,常常与古人比肩,自觉高古,强句说愁,至今想来,更多汗颜。和《昭通日报》的第一次,是1990年的事了。掐指算算,居然26年之多。那年我还在读师范二年级。一日心血来潮,颇有感触,对于人生的得失进行了一番自以为高深的思考后,写了一篇小小说,题目为《得到的和失去的》。稿子为手抄,写完寄出,便不再记得。突一日,班主任杨旭春老师对我说,昭通报社打电话来问,你们学校是不是有个叫吕翼的?是不是写作上的确不错?杨老师自然是肯定的。据说是经过一番审查后,这篇豆腐块便在“砚池”副刊发表。这是我的第一篇作品登报,算是“处女作”了。这篇文章发表后,校长还在课间操的时候,让我到台子上领取了一个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以资鼓励。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昭通报》。从那以后,我热爱上了写作,醉心其中。春天来了,我就吟花,秋天到了,我就伤怀。我读《清八大家词集》,读《古代汉语》,读《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进了自己的本子里,寄给了四面八方的报纸和刊物,事实上,那些勉强说愁的文章,大多是空穴来风的悲喜。不管如何,还是多多少少在各地的小报小刊发表了一些,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笔会,认识了一些文坛名家。因为写作,我看到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了解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感知了更为复杂的生活。因为写作,我不再教书了,到市委机关当秘书,到办事处当纪委书记,到报社、文联、文产办工作。我从没有做过专业作家,写作都是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或者节假日。我得干好自己的工作,得通过踏实认真的工作领取一份勉强让我活下去的工资。记得多年前我偷偷摸摸发表了一些豆腐块,给我的一位上级看到了,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严肃地对我说:“你要搞好工作,你的主要任务是工作好,别不务正业。”他拍着桌子上的一本杂志说:“如果你能写了比得上某某某,那你就继续写下去。”他说的某某某,是我们这个小城的著名作家,我汗颜了,犹豫了,退却了。特别是他们判定了写作是不务正业之后,我内心疚愧异常,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对不起每月领取的那几文工资。是的,我的很多同事,他们并没有利用空余时间干这样的自留地里的事。但当夜深人静、独守孤灯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写。我不是想图名图利,是我内心有着无边的、莫名的东西,时时在心里挠来挠去,让我不安,让我苦痛。我想表达,我想“借他人酒杯,消胸中块垒。”试图爱的,试图恨的,试图向往的,试图扔掉的,全都通过自己的笔端,一一实现。那些年,我的新闻作品上过《昭通市报》(县级)《昭通报》《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还上过《春城晚报》的头条。我的作品从小豆腐块到洋洋万言,不仅写新闻,还写散文,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后来觉得,最过瘾的,便是小说了。写小说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更多时间,对人的考量更大,常常令我魂不守舍,痛不欲生——因为它可以虚构,可以想象,可以张冠李戴。到目前,作品已十本有余,多多少少赚得些各界的掌声,也因此而吃尽无数的苦头。无数的时光,我醉心其中,爱之恨之。

现在,二十六年后,我到了《昭通日报》,还办了调来的手续。

想想,还和当年的那一篇文章分不开。得到的和失去的!呵,我得到了什么?我又失去了什么?

在报社,面对一位位新闻界的前辈和交往不浅的朋友们,面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面对一份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贵、典雅、端庄、清俊的面容的报纸,面对早已做得风生水起、成就不俗的一大堆媒体人,我倒是小心了,犹豫了,忐忑了,惶恐了,的确是有那种“能不配位”的感觉。此生何德何能呐!走进这令人熟悉的场景,我真的有些惊讶,有些怀疑,我以为是在做梦,以为是自己对文字工作爱得发疯却又被现实挤压后所产生的幻觉。每天上班,我努力让自己早到,努力让自己绕着院子走上一两圈,看昨夜从松柏间落下的点点露珠,看草地上努力要再往上长一点的草芽。下班时候,也会驻足于那些长得不太高大但却茂盛的树隙间,伸起头来,仰望天空,感受着新闻工作之后的休闲时光。

陈旧的院子不大,但却有一片浓荫匝地,有数十株树常绿。旧楼不高,倒也算得安静。在这里,开窗可以听鸟语,闭目可以想往事,但是倚窗读闲书的日子已经过去,必须得调整心态,微笑着,坦然地,面对未知的新闻,面对可知的工作。

是的,我没有理由懈怠,没有理由不做好工作。

有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又有人说:“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得到的和失去的,这一永恒的矛盾,将左右我的一生,将我淘洗——污浊尽去,清洁全来。

不要因为欢乐终会失去而害怕欢乐,也不要因为梦想难以实现而拒绝梦想。忧患的背后,是境界,得失的背后,是心胸。得到了,肯定是要回报的,失去了,更不要自我放弃。于我来说,对《昭通日报》最大的回报,恐怕就是把自己的最后一篇文章,发表在那原来的位置。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