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8-30 10:15来过昭通城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昭通的会馆太多了。
会馆,实际上是外地人到了另一个城市后,因为经商和生活的需要在一起聚会的场所,有点像今天XX办事处或XX联络处。而在清朝,这种场所叫作会馆,在民间,甚至称为庙。
昭通城建起来之后,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清朝政府便把昭通的乐马厂以及东川等地的矿山作为全国铸钱币原料的主产地。一时间,中原的人们蜂拥而至,来到云南“淘金”,昭通城一下子热闹起来。各地客商赚了钱,隔三差五地需要一个地方聚会(同乡会),联络一下感情,沟通一下见闻,交换一下意见,商量一下工作,于是,便共同筹资买地,建设会馆。
昭通城最早的会馆是广东会馆,据《恩安县志》记载,为乾隆三年(1738年)广东籍人公建,在《民国昭通县志稿》里,又表述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广东籍人建。广东会馆位于昭通城的商业左街,也就是现在的挑水巷内,会馆的对门是城隍庙,是一个商业中心,是人来人往的地方。从这可看出了当时在昭通打拼的广东人的实力和眼光,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与官府良好的沟通能力,想要在这块风水宝地建设会馆,是难以做到的。据古城指挥部的刘瑶介绍:“会馆坐东向西,由门厅、正房、配房、厢房组成合院。正房为硬山顶勾连搭瓦屋面,门厅上设戏楼,戏楼属重檐歇山顶亭式建筑,设马头墙式风火墙,呈现出岭南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传统四合院的特点,建筑技艺高超。”广东会馆是昭通古城最先恢复的一所会馆,2024年2月,昭通市文化馆还在广东会馆里举办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游人如织,纷纷驻足赞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有万寿宫、陕西庙、忠烈宫建成。万寿宫位于怀远街,是江西籍人公建,又叫江西庙或江西会馆,现有局部被保护,但戏台等已被拆毁。戏台应该是所有会馆共有的一个部分,一般均建于会馆进门处,重檐歇山顶构架,便于人们坐在正院观看。仔细推敲,当年这些来自各省的客商,坐在自家的会馆里,一边聊天,一边商量工作,茶余饭后,又欣赏来自故乡的戏,品味一缕乡愁,找到家的味道,自然惬意安然。据原来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一位老同志回忆,民国年间,江西会馆里的戏台很火,京剧《秦香君》在这个戏台上演出过,当时叫怡乐戏院,成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一张当时身着长衫和旧式衣服的观众围着戏台看戏的旧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回昔日的会馆。遗憾的是,江西会馆的戏台在后来的风雨中消失了。
陕西庙位于永安街110号,那条街一度时期因为陕西庙的存在而被称为陕西庙街。在现存会馆中,陕西庙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会馆。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在大殿的院墙上看到过精美的石刻,石刻内容是“八仙过海”,有一块还刻有文字。2023年,昭通市、昭阳区两级政府下决心恢复,由昭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作为甲方统筹建设。在工人的精心修缮下,戏台、前殿很快完工,那些精美的石刻被换了一个位置,放在前殿的墙体中。中殿、后殿的恢复也在紧张进行中,风火墙、屋檐、翘角被涂成陕西建筑特有的白灰色。陕西会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特别是雕刻工艺精湛,让人们见识了当年北方会馆的风采。最为精彩的是那块文字石刻,上书“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给大家讲述的是为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此石刻书法艺术独特,篆书笔法多样,有柳叶篆、钟鼎篆、上方大篆等,因形立意,古拙多变,体式以圆为主,圆中有方。如果不是书法家和文物专家介绍,我甚至认不出这几个字。这让我想起了文庙里保管着的孟孝琚碑,自汉代以来,儒学南渐,人文蔚起,昭通成为全国又一个文学之乡。看来,昭通文化的底蕴是一直承续的。
众多会馆之中,建得最好的会馆当数贵州会馆。贵州会馆最初定名忠烈宫,又名黑神庙(张飞庙),位置在南城内的盐店卡,凤池书院一侧,即现在文渊街与东升街交汇处,为贵州籍人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建。贵州会馆也是一直保存着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戏楼的正面和背面不知是什么原因被拆了。现在,我们只能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拍摄的戏楼前面和黑神庙里的戏台照片看到贵州会馆的精美。旧志上说:“其戏台之工巧鲜有伦比。”《民国昭通县志稿》对戏台这样描述:“其台系四面坊,檐水欲滴于台内,而仍流下至沟。顶上当中,只一总楔子,其匠作之工,精巧绝伦。”从图片上看,外面为忠烈坊,三重檐歇山顶,二层壁上有四幅精美壁画,两面的风火墙也是三重檐,尽显巍峨。遗憾的是,此次古城修缮没有将黑神庙纳入恢复计划,我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照片一睹黑神庙曾经的辉煌。
旧志记载,在城南原来昭师附小的位置,还有江南会馆。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商人陈吉贞连同财神庙一并拆除,建设为学校。财神庙,为云南合郡公建,又称云南会馆。财神庙旁,还有吕祖阁,又叫妈祖庙,为福建人所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福建人又在宁尔街(府街)建天后宫(又名天上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川籍人在城北半边街下段建了成都会馆,俗称川主庙,现已无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湖广客商对城南的寿佛寺进行增修石坊、戏台、前殿,则为湖广会馆,又称楚圣坊和禹王宫。在城南门内,还有忠义坊,称五省同乡会。
此外,在西大街,乾隆十九年(1754年)还建有西岳宫,并建肃爽灵长坊。民国二十年(1931年),安恩溥将西岳宫改造为昭通民众实业公司,但总体格局还在。2008年,昭通城进行城市容貌提升,改造为昭通民众实业公司的西岳宫被当时的业主拆建为西岳影视城。现在虽然还叫西岳宫,但已经没了原来的模样。
按当时会馆建设的形制,每个会馆都建有戏台,且进会馆大门处都有坊,陕西会馆叫忠义坊,黑神庙叫忠烈坊,江西会馆叫真君坊,湖广会馆叫楚圣坊,财神庙叫滇南公所坊。
有一种说法,加上其他一些官方或本地客商所建的以庙名义存在的会馆,有说15处,也有说26处的,总之城内会馆很多,所以,昭通古城也被称为“会馆之都”。
对于昭通古城来说,会馆的存在弥足珍贵,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些会馆,如果财力、物力允许,是可以修缮如旧的,会馆寄托了一缕乡愁,可以让现在的人们了解曾经的岁月。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昭通开发边疆,应该属最早的西部大开发。那些消失了的会馆,若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亦可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从而把昭通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阜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