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8-29 10:39没有来大村村之前,我一直以为“苹果之乡”——洒渔苹果是最好吃的。在品尝了大村村的苹果之后才知道,我的判断并不准确,大村村的苹果并不逊色于洒渔苹果,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已。
像众多村庄一样,大村村是昭阳区旧圃镇一个普通的村子,但它所处的地带却并不普通。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多为黄壤土,富含有机质和钙磷钾等微量元素,给大村的苹果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大村出产的苹果就显得格外甜脆可口,咬一口满口生津,回味无穷。特别是中秋节以后,这里的苹果熟透,更是让人喜爱。因为苹果品质优、口感好,村民们说,大村村的苹果根本不愁销路,甚至还有些供不应求。如此口碑,不用更多溢美之词就已说明一切。
早熟苹果迎来丰收季。
在大村村采访,我了解了不少关于苹果种植的故事。种植大户张天明就是其中之一。
张天明家在大村村6组,1991年就开始种植苹果。他说,那时候的交通条件太差,从家里到城里的路不算太长,但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碰上下雨天就更难走。他挑着苹果进城去卖,深一脚浅一脚,来回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好多了,路好走了,苹果好卖了,日子一天一个样!”张天明说着,脸上掩饰不住开心的笑容。
交通变化只是一个方面。张天明说,苹果产业结构调整才是大村群众受益最大的一个变化。2019年,大村被纳入昭阳区9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苹果种植面积扩展到7000多亩,成为昭通苹果主产区之一,苹果产业为大村群众的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天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农业的热爱,将苹果种植面积从开始的几亩十几亩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亩,走上了他的“淘金”之路。张天明不仅种植“红富士”苹果,还种植了以“红露”“烟富8号”等品种为主的早熟苹果,香甜、脆爽、多汁的早熟苹果购销两旺,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喜爱,也让张天明成功淘到了“第一桶金”。现在光是种植苹果,他一年就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在他果园里打工的村民每天都有约二十人。苹果种植为张天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坚定了他继续深耕农业的信心,他的步伐越来越铿锵、越来越自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天明深知其中道理,因此,在打理好自家果园的同时,他还主动将自己的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水平。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苹果种植行列。如今的大村,苹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村民兜里有了钱,纷纷盖起了小洋楼,买来了小轿车。
苹果香、产业旺。沉浸在甜蜜日子里的村民夏文全说,每年秋天,整个大村会弥漫着苹果的香气。听着他不紧不慢地诉说,我的眼前渐渐幻化出这样一幅情景:果林中,苹果树挺拔而立,繁茂的枝叶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点亮了这片土地。“红富士”苹果如火般炽热,诱惑着人们的味蕾。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色彩的盛宴,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我去大村村的时候,正赶上早熟苹果采摘的季节。只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果园中穿梭,他们或手持篮子,或肩扛梯子,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摘下一个苹果,轻轻擦去上面的露珠,咬上一口,那清甜多汁的口感瞬间在口腔中爆发,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与烦恼。
和几位淳朴的果农热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聊起苹果的点点滴滴,他们如数家珍。从品种的精心培育到种植管理的不易,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畏。这满园的苹果,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他们辛勤耕耘的见证,更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与寄托。
大村村的苹果种植只是昭通苹果产业的一个缩影。
现在只要提到昭通苹果,已然成为了外界认识昭通、喜欢昭通的一个重要标识和亮丽名片。27年前我刚到昭通的时候,这里的苹果还没有现在这样浩大的声势和不断叫好的口碑。尽管那时昭通也种苹果,但都属“小打小闹”,还没有形成产业。现在却不同了,昭通苹果已成为云南最具高原特色的产业之一,并以“燎原之势”扩展到昭鲁坝区的19个乡镇(街道)。2023年,昭通市苹果种植规模达85万亩,综合产值超120亿元,苹果产业覆盖果农13.8万户、52.7万人。“北有烟台,南有昭通”。这样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昭通苹果在国内农产品行业屡获殊荣,并稳稳地坐上了中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的头把“交椅”,这大概是80多年前留美博士吴镜漪从四川引进苹果树到昭通时断然没有想到的。
昭通苹果何以从过去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今天的支柱产业?大村村的村民给了我答案。
他们说,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苹果产业发展,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销售上给予帮扶,更重要的是加大交通建设力度,解决了“南 果北运”的长途运输困难,减少了运输成本。尤其是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致使昭通苹果对外销售的价格在不断提高,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增大,让昭通苹果拥有了进入国内外市场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你只要勤劳,好日子已经在路上。”有了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土地上做好“苹果文章”就成了大村人乃至昭通人不懈努力的一个方向。
这还不说,更让果农受益的是,近些年,昭通加大了苹果产业发展力度。老果园标准化改造、科技种植、精准生产、树立品牌……一系列关于苹果种植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具有“科技含量”,苹果产业逐步向“智慧农业”迈进。果农可以通过公司的手机客户端实时监测自家果园的气象和土壤条件、果树长势,并采用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记录整个农事的操作过程,从而为苹果上市提供最可靠的溯源信息保障。“科技为昭通苹果插上腾飞的翅膀”,用这句话去形容苹果产业的发展一点也不为过。
满树苹果惹人爱。
当然,在品牌效应积聚爆发的同时,昭通苹果的质量和产业的后续发展也成为了当地需要思考的问题。路该怎么走?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种植、销售、加工上跟上大数据时代,用大数据来推动苹果科学生态种植,实现提质增效。在产业发展上,走好高度组织化保障,全力打造“第一车间”,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苹果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四步棋”。昭通果农受益了,大村的果农也不例外,同样也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受益者。
“……心中有个地方,刻进了你的名字。草原、河谷、月季花香,都是我的歌。儿时离开你,正逢花开时,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苹果香……”写作这篇稿件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这首名叫《苹果香》的歌最近在网上非常火。歌曲虽然表达的不是昭通的苹果,但同样流露出人们对苹果这一尤物独有的情感和真实的心声。
岁月悠悠,大村的苹果香依旧。它穿越了季节的更迭,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每当秋风起,那抹淡淡的香气便会如约而至,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情感。在大村村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苹果香不仅仅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的态度。它让每一个踏入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与美好,也让大村这个名字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建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