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走近古城 ④ 由辕门口想到的

 2024-08-23 12: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从济川门入城,沿陡街前行约200米,就是辕门口。

辕门口是昭通古城的坐标。这里最醒目的标志是昭通镇署衙门,悬山顶,木结构,一楼一底。衙门坐东向西,门口有一对石狮子,一左一右,沿三级石阶而上,便可以走入衙门。

镇署前面,塑有“历史的记忆”群雕,为滇军60军“共赴国难”纪念碑,碑座上刻有在台儿庄战役中阵亡的3453名昭通籍将士的名字。在抗日战争中,有3万多昭通儿女浴血奋战,有近万名战士为国捐躯。在民族大义面前,昭通人选择冲锋在前,从未退缩过,“共赴国难”是他们的真实写照。1937年,昭通182师的将士们从辕门口经陡街率先出发,开赴抗日的主战场。现在,他们魂兮归来,身着戎装,英姿飒爽,一直保持着前进的姿态,视死如归,讲述着英雄与大义的故事。

镇署右侧,是钟楼。既展示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又让后来者警钟长鸣。

镇署正前方与陡街交会处,是于2008年修建的一座石牌坊。前书“人杰地灵”;主联:人文荟萃水木清华启神韵,群星璀璨钟灵毓秀耀昭阳;副联:文渊集贤承先启后,怀远崇义源远流长。后书“得天独厚”;主联:山环水绕紫气东蕴养浩天,龙翔凤舞金钟西屹涵元地;副联:平畴膏腴堆金积玉,人寿物丰琴弦升平。

镇署左侧,云兴街、怀远街从这里辐射出去。从街道的布局看,这里是古城的中心。因为,西面是陡街,北面是北正街、建国街、文昌街。

辕门,就是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这里处于昭通城正中,面积不小。为什么被确定为昭通镇署衙门,这得从中国的官府设置讲起。

国家设官,分职文武,各有专责。文以安民,武以戢乱。“但有一官,必有一官之署。”“昭之为地,文则有府,统乎五属;武则有镇,辖乎六营。溯当改土之初,创建城池,即将各衙署首先划出。故府、镇、县、游四署,地势极其宏敞,堂构亦甚巍峨。”

城市的建设,须从实际出发,或是由经济实力说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动乱之秋,有武治方才有文治。因此,昭通天梯土城被废后,新筑城池于二木那,首先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以防卫为主,借鉴天梯土城的教训,当初的城市规划把城池筑在了山上,且把最好的位置划给了镇署,然后才是游署、府署、县署。这与志书上记载的府、镇、县、游四署的顺序不对应。

从昭通府地图上看,镇署呈东西向,前抵北正街,后抵东正街,北有北辕,南有南辕。从正门进去,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后堂。大堂两侧,吏户礼兵刑工分设两侧,并设书房、花厅、箭道、土地祠、鱼池等,面积很大。

镇署北面,用与镇署差不多大的面积修建了中营游府署,设有箭道。营游府署就是现在所说的军营或卫营。后来,由于治安有所好转,营游府署逐渐移到城外,如现在的北兵营,原来的游署则改作他用。其中,中营游府署于1915年被改建成昭通女子中学,后来改为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昭通地区行署教育局也曾在里面办过公,昭通地区师范学校与昭通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昭通学院后迁出,自此这里闲置至今。府署前的箭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东方红电影院。2008年,恢复为箭道广场。

作为一个地方重要政权标志的府署和县署,命运各有不同。

昭通府成立之时,除附廓恩安知县外,还设大关同知、鲁甸通判、镇雄知州、永善知县,五属均由昭通府署统管。据《恩安县志》载,昭通府署一所,在济川门内,坐东向西,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后堂、吏户礼兵刑工、书房、铜房、花厅、廊房、鼓房、土地祠等。《昭通志稿》的记载略有不同,“昭通府署一所,在济川门内宁尔街,头门、仪门坐东向西,以内各处均坐北向南。”查阅两部旧志以及后来的《民国昭通县志稿》,对府署的具体位置标示得不清楚。宁尔街在哪里呢?应该是现在的毛货街。但以前存在一个老毛货街,又叫文明街,由于志书前后记载不详,有的学者一度认为府街建在现在的崇义街。经笔者反复比对,总算找到了府署的具体位置,它应该是建在宁尔街南段,也就是毛货街靠文渊街的南部,因为那里地势呈斜坡状,东高西低,头门、仪门为东西向,而大堂等其他为南北向。府署东面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怀远街一侧,则设了厘局、银行、邮局以及文庙、会馆、牌坊等。民国年间,府署消亡,被人民法院和教育局使用。这也是后来的人们对府署知之不多,易把府署与镇署混为一谈的原因。

恩安县署则建在了北面,紧靠崇义街,设在原来的昭通地委招待所处(后更名为昭通宾馆,现已拆除重建),其建构上同样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后堂。此外,还建有书房、厨房、吏户礼兵刑工以及监狱、箭道、便房等辅助设施。照壁两侧,同样设有辕门,坐向为东西向。

花了这么多笔描写录镇、府、游、县四署的具体位置和基本情况,旨在让读者对昭通古城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有个概略的了解,也是对后面要介绍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作个铺垫。

从某种程度上看,由于清朝的改土归流,让战争成为那个时期的显著特征。特别是雍正年间发生的禄万福叛乱,以及对米贴禄氏的镇压,清朝与地方土司的博弈一直在进行中。因此,昭通成为一个“马背上驮来”的城市,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也由此展开。

至于发生在镇、府、游、县署里的人和事,纷繁复杂,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说来话长,就不在此赘述。

作者:曹阜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