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闻“本土化”才有生命力

 2016-03-27 11:22  来源:

◆ 李云飞

媒体要下的功夫就是新闻“本土化”工作,“大而空”走不出自己的路子。区域性决定读者市场,新闻“本土化”才有生命力!

走自己的路,抓住特点突出特色

长期办地方报纸,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大报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地方报纸走不出自己的路子。

这不是闭关自守,而是要以本土化的内容为主,大篇幅地效仿大报的形式或转载大报的东西,地方报纸就会远离“本土”读者群,失去存在价值。适当开门“吹进”外面的风是很必要的,让本地读者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地球上发生了什么,给读者“一报在手,尽知天下事”的满足,非常有意义。但读者更想知道发生在身边的事,新闻立足本土化才有广大的读者市场。我作过多次调查,读者告诉我,他们看报的习惯是由近到远,先看家乡报,后看外地报。一些读者还说,尤其是看到认识的人和熟悉的事,心里特别激动,会一字不漏地看完。因此,最抢手的还是家乡报,有时间才会浏览外地报。

报纸都是办给读者看的,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了解读者意愿,才可能有的放矢,最大化地满足读者需求。明白这点很重要,是办好媒体的前提,也是媒体的“生命线”。读者就像食客,山南海北的人都有,口味不同,要求不同,媒体不可能都“兼顾”得那么好。媒体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路子,才可能做到本土化,呈现独特风采,继而占领本地市场,扩大读者群。每年的报纸发行都有一种抵触情绪,对订家乡报,虽有意见,但总的还可接受。对订外地报,抵触情绪就大了,每次都叫苦连天。我们应从中获得启发:家乡报就要突出“本土化”特色,不管订报单位感受,一味强调政治任务,绝对走不出“市场化”困境。读者喜欢看的报纸才是好报纸,否则,废纸一堆。

走自己的路,贴近生活就贴近读者

新闻最忌一本正经,板着个面孔,说教似的发布信息。越是生活化的新闻,越有亲切感,读者越容易接受。一些报纸追求所谓的报道高度,芝麻事说成全球事,任意拔高报道,读者很反感。好几位读者对我说,他们最不愿意看唱高调的新闻,报道的一些事情,比他们做过的和见到的差多了,早没了新鲜感。一位读者还说,有位老人捡破烂维持生活,报纸把她说得如何自食其力的伟大,其实,这位老人的情况他知道,三个儿子,没一个孝顺的,老人被迫无奈才出门捡破烂。他说,若是换个角度,讲讲老人的悲惨遭遇就有意思了,有可能唤醒一些人的良知,改变一下这类老人的命运,这才叫做善事!

生活的真实就是新闻的真实,这个真实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来的报道才有生活味,读者也才爱看。一些报道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清楚,似乎讲生活就忽略了工作。其实不然,生活的概念很大,包罗万象,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将二者“对立”割开。

从很大程度上讲,本土化就是生活化,生活化才可能贴近读者,让读者喜爱。在读者眼里,政治味太浓的报道就是说教,谁不知道那些大道理,用得着反复报道吗?这给我们媒体人提了个醒:读者不是傻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化大道理于具体典型中,让事实说话,才是高水平的报道。我们的领导讲话和会议之类的报道,要改变角度了,换一种方式,采写出来的才是本土化的新闻,否则,费力不讨好,上下都不满意。不少读者建议,领导行踪报道最好少一点,走到哪讲到哪,大同小异,记者成了录音机:某某领导指出……强调……要求,他说……他又说,太倒胃口了!我想,领导也不愿意给读者留下“没看场”的印象。至于会议报道,更不能一成不变,写成八股文。走自己的路,就要着眼生活,巧妙入题,尽量突出本土特色。

走自己的路,平凡中彰显不平凡

不可能每天都有轰轰烈烈的事发生,新闻就藏于普通的人和事中。抓典型就要善于抓最突出的“那一个”,像挖金矿那样深挖下去,才可能挖到含金量高的矿石。这是一种能力和水平,需要磨练提高。

新闻像生活一样实实在在的,本土化绝不是“添油加醋”的花枝招展,要学会平凡中彰显不平凡的新闻艺术,主要做到十点:一是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要保持好奇心,十处打锣十处在,一处不在都算失职,从中发现新闻,精心提炼,及时报道。二是开动思维的大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较中捕捉新闻,时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三是删繁就简。小事不扩大,大事不缩小,言简意赅,突出主题。四是寓理于事。化大为小,点滴之中揭示本质、折射精神。五是一题一事。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绝不东拉西扯,掩埋主题。六是讲求“个性化”表述。特别是人物报道,没有“个性化”就没有灵魂,难以彰显“本土化”影响力。七是注重现场感。抓住人物和事件特点,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现场氛围,引人入胜,让人感到身如其境,产生共鸣。八是浅显易懂。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形象化,实现“雅俗共赏”效果。九是力求现象与本质的真实。抓不住人物特点,看不到事物本质,即使所写的现象是真实的,读者也感到是假的。这样的报道,不仅不成功,还可能产生坏影响。十是回归自然。不搞主题先行,是什么就是什么,顺其自然,发掘典型,维护新闻的客观性。

走自己的路,知己知彼力推精品

新闻本土化也像打仗一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成竹在胸。

要强化七种意识:一是强化特色意识。多姿才可能多彩,丰富形式和内容。借鉴是为了超越,走出自己的路。本土化就要立足特色化,彰显个性魅力。二是强化到位意识。采访要深入下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捕捉“活鱼”,才可能推出“见人见事见精神”的报到。编辑也要能辨优劣,精心选编好稿,突出版面语言,实现编辑意图。三是强化速度意识。新闻就要新,快动作才可能推陈出新,给人新鲜感。四是强化民生意识。大众的才是全球的,关注民生就是关注大众,以此发力,才可能拓展报道市场,赢得读者喜爱。五是强化钻研意识。当研究型编辑和记者,精益求精,多出精品。六是强化完美意识。不仅标题制作要好,内容也要好,不可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才可能实现“完美”效果,精妙出彩。七是强化创新意识。新闻是常新事业,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才可能不断突破,老树开新花。

同时,要学会六种本领:一是学会同中求异本领。要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现新闻点。这种本领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力,能力越强越有发现,就会有看不完的见闻、写不完的新闻,一路行一路欢歌。二是学会明辨是非。洞察一切,不被假象迷惑,维护媒体形象,权威传播公信新闻。三是学会触类旁通。春江水暖鸭先知,不机械看人看事,见树也要见林,举一反三,一滴水折射太阳光芒。四是学会提炼主题。角度确立后就要选好材料,从标题到内容一气呵成,凸显主题精神。五是学会表现手法。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运用表现技巧,力求“出神入化”效果。六是学会咬文嚼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不放过一个“苍蝇”差错。

走自己的路,担当使命追梦前行

融爱于事业之中,加强个人修养,牢树职业理想,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奋力追梦前行。进步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不断超越自己才会不断有所突破,步入事业的较高境界,创造丰硕成果。

俗话说,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新闻事业就要化作一生的追求,才可能实现一次次超越,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走自己的路就要敢作敢为,才可能担当起历史使命,在“追梦”中走得更稳更快。这需要拥有“六气”:一是正气。不搞歪门邪道,不怕不正之风,坚持政治立场,弘扬真善美,鞭打假丑恶,竭力为时代而歌。二是锐气。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好中求好,力求“至善至美”效果。三是人气。力走群众路线,关注民生,了解实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擂响战鼓,唱响主旋律。四是志气。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凭风吹雨打,不改初衷,一如既往。五是才气。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熟。六是底气。艺高才会胆大,才敢涉足陌生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拓展报道行业,从“外行”走到“内行”,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

新闻“本土化”才有生命力,这是媒体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媒体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