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乡土情怀 笔墨新景——昭通作家大村村文学采风侧记

 2024-08-18 11: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滇东北群山环抱中,隐匿着一个宁静古朴的村落——昭阳区旧圃镇大村村,它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珍珠,静卧于时光的长河,静待知音的发掘与颂扬。8月17日,来自昭通市的40余名作家、作者,满怀对乡土的深情与敬畏,踏上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采风之旅。

让文化浸润乡土

文学采风队伍中,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老将,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共同的文学梦想将大家紧密相连。

“大村人热爱家乡,重视教育文化,出了不少名人能人,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有远见、有能力、想做事,在文化建设、教育发展方面都可圈可点,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好素材好故事。”年过七旬的老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感触颇深。

“读小学二年级时,王定方老师给了我两元钱看病,这两块钱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也让淳朴善良的民风在我身上得以传承。”全国名校长、大村人徐伟讲述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情共鸣。

“炎黄子孙中国人,传统美德要记心。尊老爱幼济危困,流芳千古传美名。”大村村民间艺人李文银在现场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词。

大村不小,大村很“大”。一个9000多人的小村,竟然走出了作家、诗人、书画家、全国名校长等一批文化教育人才,确实让人赞叹。近年来,该村薪火相传,让文化浸润乡土。先后组织乡贤、有志之士开展“大村书画义卖活动”,将公益资金用于振兴大村教育及文化建设。此外,大村籍诗人夏文成还创作了《苹果香里的大村村》《大村小学校歌》等歌曲;大村籍退休高级教师杨贵清创作了《龙潭赋》等作品为大村发展赋能。这些饱含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深受大村群众喜爱,不少媒体平台予以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将笔触对准基层

宽敞的道路、整洁的院落、成片的绿荫、房前屋后蔬果飘香,无不展示着大村村的生机和魅力。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支撑。2019年,大村村被纳入昭阳区9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大村村共种植有苹果7000多亩,是昭通苹果主产区之一,苹果产业为大村群众的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另外,水果豌豆、大缸腌菜是大村的特色产业,这些产业也在为群众拓展致富路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大村村土壤大多为风化土和黄土,富含有机质和钙磷钾等微量元素,出产的苹果格外甜脆可口。”说起苹果种植,大村村5组村民夏举蒿一脸兴奋。

“我想用三句话概括大村村的腌菜:品质优、味道正、香气浓。”退休干部李培强道出了自己对家乡腌菜的独特“情结”。

采访中,人居环境整治同样是大村村的一个亮点。据介绍,过去该村村道狭窄、粪堆、柴堆、土堆随处可见。自2016年开始,该村通过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被命名为2023年度云南省卫生村。

将笔触对准基层,用文学描绘乡村。大家通过座谈交流、现场观摩,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挖掘鲜活素材和感人故事,以特有的文学视角,讲述大村故事,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用脚步丈量山村

平坦子弯腰树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与变迁;夏家湾子老水井倒映着点滴过往;石门坎水库水面波光粼粼,映照出天空绚烂的晚霞;大村侨通希望小学旧貌换新颜,为乡村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行走在大村村的每一个角落,采风团的作家与乡亲们交流,听他们讲述祖辈流传下来的耕作智慧、家族兴衰的故事,以及那些关于土地、雨水、丰收的古老歌谣。这些质朴的话语,如同山间清泉,缓缓流入作家们心田,激发着创作的灵感。作家们细细观察每一处细节,用心感受那份沉淀了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力求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们意识到,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徜徉美丽山村,感受大地脉动,将大村村的美丽和动人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作家们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心中也渐渐地勾勒出了一幅幅关于大村村的生动图景……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建忠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