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9-18 09:00盐津豆沙关,是古人由四川进入云南的第一道险关,被誉为“入滇第一关”。关上有个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崖,这块摩崖,是唐朝御史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袁滋于唐贞元十年(794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的历史见证。石门前的五尺道始建于秦,每级石阶宽窄不一,青石条铺成的路面上,深深浅浅地留有数十个马蹄印,它是由川入滇,到缅甸、印度的古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
她也居然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霜雪雨,2300多年可以改变许多东西,现在的古道又是什么样的容颜?能否还寻找到她留下的足迹?还都是随风而去?
——曾经,我无数次经过此地,每一次路过或是探访,总会感慨那些在岁月长河里留下的印迹。
之前,从昭通市出发至豆沙关段虽是213国道,但道路十分艰险。汽车行驶在关河段期间,路左面是耸直入天的山崖,有时还会“飞石”落下,运气不好还会砸车伤人。夏季雨水多的时候,路边山崖处常飞下水来,形成瀑布挂在路上,宽窄不一,大小车辆穿行而过沐一身水雾,车身便干干净净,是免费的“天然洗车场”。公路顺江水而下,路的右面是低于路面几十米的宽阔江水,江水对面是一整面玄黑的绝壁,抬头远望,一些地方像盒子突兀地“长”在崖面上的,那是——悬棺。悬棺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将装殄逝者连同装殄的棺裹高高地悬挂在崖面缝隙或半腰的适当位置。在豆沙关段看到的几具神秘悬棺,据说是“僰人悬棺”。至于为什么要悬而不埋,又是如何“悬”上去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仿佛是古人设的谜局,轻轻伸出神秘的触手,让我不断思索和猜测。
如今,从昆明到昭通,昭通再到盐津县,甚至是昆明到成都和重庆已完全是高等级公路畅通;水麻高速(水富至大关县麻柳湾)建成一段在豆沙关上面穿山而过,内昆铁路的主线也从豆沙关下的江边通过。站在石门关处,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高速公路、内昆铁路和秦五尺古道,这时,你会怎么想呢?
微缩的山城——盐津,可以称为云南“袖珍”的县城之一,她像一个等待丈夫归来的妇人,安静平和依偎在大山和江水旁。这里没有强烈的高原紫外线,气候湿润温和,传说特别盛产美女。大关的关河、镇雄的白水江在豆沙关段汇合后,奔涌进入“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历史上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云南段的起点,无数的马帮在这里落脚,马客们在镇上稍作休息,复又踏上漫漫旅程。当地人的口音和四川话很相似,也许除了地域上的接近,是不是也曾有很多路过此地的马客,爱上了这里的姑娘或这片土地,从此便居住下来了呢?
“五尺道”有不变的存在——唐袁滋题名摩崖,“皇木”进京、京铜外运在碑刻上得到证实,石门关前残留的、无数深深的、千万匹马数次的踩踏痕迹……贾平凹先生在这里提笔写下了“古道雄关”。我想,既然有了道,那何必再修关呢?应该是收取“关税”吧?站在关口,不禁浮想联翩:当年马帮的马客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千辛万苦,风餐露宿……古道上肯定能找到他们的脚印!他们不仅带着丝绸、布匹、瓷器、铁器茶叶等,更多是带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出去;他们不仅到印度、缅甸各地带回宝石、珍珠、海贝、琉璃等辗转贩卖,更多带着各地文明的交流;他们不仅带给所到地的经济发展,更多带着期望……
在石门关前,看着悬崖上的“僰人悬棺”,思绪在民族文化的神秘中穿越;在古道边,看着深深的马蹄,耳旁仿佛响起马铃声,那么悦耳,那么悠远。
张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