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经济丨盐津:强村富民产业旺 民族团结“花正红”

 2024-08-14 15:06  来源:昭通日报

初秋的盐津,青山叠翠,清风习习,处处生机盎然。天一亮,家住盐津县普洱镇龙台村河口村民小组的苗族同胞汪贵才便赶着牛儿往山坡上走去,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黄牛悠闲地啃食着青草。“去年我出售了5头牛,收入了5万多元。”笔者见到汪贵才时,他高兴地说。

汪贵才所在的河口村民小组是一个苗族聚居地,多年以前,这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龙台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业。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汪贵才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看着自己养的30多头牛,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许。目前,河口村民小组已有19户苗族同胞发展起了肉牛养殖业,且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达140多头。

近年来,盐津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紧紧围绕“125”发展规划,坚持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目标、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扎实推进“3+N”富民产业落地落实,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

因地制宜 下好产业规划“先手棋”

立足盐津独特的立体气候和丰富的农林优势资源,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盐津逐步探索形成了优势明显、相互支撑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科学选定主导产业。盐津高温高湿的峡谷立体气候孕育了独有的“盐津乌骨鸡”和丰富的筇竹、方竹资源,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持续投入下,乌骨鸡、竹产业已初具规模。同时,传统的耕种习惯让群众养成了养牛的习惯。综合市场前景、种(植)养(殖)成本、群众覆盖面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将乌骨鸡、肉牛、竹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2022年4月,盐津乌骨鸡及肉牛产业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帮扶县“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名单。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坚持以立体海拔气候条件作为产业布局的主要依据,按照主导产业的生长环境要求,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江边河谷区重点布局乌骨鸡、肉牛产业;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二半山区重点布局方竹产业;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重点布局筇竹产业,确保三大主导产业至少有一项覆盖到所有农户。

建立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在深入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产业基础和群众发展意愿,按照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提升发展茶叶产业、稳妥发展生猪产业、研究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工作思路,逐步丰富形成“3+N”富民产业。同时,依托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将玉米秸秆作为青储饲料养牛,将蔬菜废弃菜叶进行合理分类处理,可食部分用于养猪,腐烂部分堆沤发酵后用于蔬菜生产基肥,着力构建“地种粮(蔬菜)—秸养牛—粪还田—田成景”特色种植养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细化思路 出好品牌建设“关键招”

盐津围绕“3+N”富民产业规划布局,牢固树立“一步登顶”和争当塔尖上10%的精品意识,以打造绿色、优质、高端农产品为目标,坚持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五化”要求,高标准、全链条重塑盐津农业品牌。

在庙坝镇红碧村,苗族同胞王家文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发展起了林下乌骨鸡养殖。“在政府的扶持下,我目前养了3000多只生态乌骨鸡,收入每年有两三万元左右。”看着一只只乌骨鸡在林下啄食、追逐,王家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育好“黑凤凰”。盐津县围绕年出栏乌骨鸡1000万羽以上的目标任务,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以“四个环节”无缝衔接为抓手,严格落实“四统两品五位一体”诚信机制(统一鸡苗、统一饲料、统一时间、统一防疫,聚焦品牌、品质,打造政府、市场、企业、银行、群众“五位一体”诚信体系),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中间农户养殖环节迅速壮大,努力把“盐津乌骨鸡”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共品牌。目前,“盐津乌骨鸡”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全国名特优新农特产品”等称号,建成年孵化600万羽育种场1个、年脱温100万羽脱温场7个、标准化生态鸡舍5105个。预计今年,全县存栏乌骨鸡139.1万羽,出栏276.9万羽,综合产值达4亿元,乌骨鸡产业直接利益联结搬迁农户和低收入农户4056户,户均增收4100元。

养好“致富牛”。盐津县以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能繁母牛基地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树品牌”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云岭牛、安格斯牛两个名优品种为重点,坚持“五规范两统一”(规范圈舍、规范品种、规范饲养、规范防疫、规范带贫机制,统一屠宰、统一加工销售)的养殖标准,努力形成“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能人大户强带动集中育肥商品牛”的发展模式。目前,建成肉牛冻精改良服务中心1个、改良点(站)14个,新建5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258个,形成千头肉牛养殖专业村15个、万头肉牛养殖乡镇1个,肉牛存栏从2020年初的0.89万头增加到4.2万头(其中母牛3.34万头),出栏1.4万头,全县肉牛养殖户增加到6747户,养牛户平均年增收1.7万元,产值达6.7亿元。

每年10月份左右,家住普洱镇黄坪村的苗族同胞马明均就开始忙活起来。因为他家种植了20亩方竹笋,一到采收的季节,他就吃住都在山里。一年下来,可以收入10万元左右。“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这些年发展竹笋产业,我也赚了一些钱,盖起了新房子,最近还买了一辆小货车。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马明均一脸兴奋地说。

种好“摇钱竹”。盐津县认真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新植一批、改造一批、更换一批、选种一批)要求,大力推进以笋用竹为主的标准化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竹笋精深加工和竹产业全产业链制品企业,规范运行松散型合作社,全面提高竹林规范化组织管理水平。积极打造竹产业全产业链加工园区,加快推进竹笋主产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提高竹产业综合附加值。全县建有竹产业松散型专业合作社26个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4家,保有竹基地102万亩,综合产值达10亿元。2023年,全县竹笋产量达6万吨,覆盖竹产业主产区群众3.7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2.5%。2022年,盐津县被授予“中国方竹之乡”荣誉称号。

完善机制 打好群众增收“决胜拳”

盐津县坚持把群众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等经营主体为载体,全面建立落实“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产业联农带农富农能力。一是全覆盖组建专业合作社。按照一个村一个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下设乌骨鸡、肉牛、竹子、蔬菜等N个专业合作社的方式,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资产资源等入股的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吸纳留守妇女、老人及返乡劳动力参与“3+N”富民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针对“三类对象”、搬迁户、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等重点关注人群,坚持因户施策,全覆盖纳入专业合作社,确保每户农户至少有一项增收产业。二是强化企业带动。围绕“3+N”富民产业布局,按照“外引内培”的思路,成功引进云南绿源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本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纤多多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落地盐津,并按照扶优、扶特、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云南乌蒙滇凤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40余家盐津本土企业,努力打造本土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式农业的发展模式,紧密联结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之间的利益。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发展蔬菜产业为突破口,依托云南省绿色食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动力反承包的方式,全覆盖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探索“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带动群众一起发展、共同增收。

如今的盐津,产业兴旺,社会和谐,群众增收,各民族之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携手共创美好新生活,民族团结之花在盐津大地绚丽绽放。

通讯员 黄成元 朱世良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阅读昭通 经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