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遗珍】
仲夏之际,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窗外蝉鸣如歌,屋里兴致勃勃,苗族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方少保正在给几位学艺的姑娘教歌。原来,她们是为在姊妹节一展歌喉而来,个个都铆足了劲儿想到时一鸣惊人。
“说起姊妹节的起源,我给大家唱首《姊妹节歌》!”清了清嗓子,方少保唱了起来,歌中唱道:“为了逃生向西迁,长别出嫁的姊妹,不知哪年才复还。我们来到新地方,我们还要邀起来,年年来吃姊妹饭,不忘我们姊妹情。”
台江县苗族姊妹节的风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姊妹节歌》有五百多行,能从早唱到晚。”方少保介绍说,苗语把带给情人吃的食物称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苗家人不管迁徙到何处,姊妹节的习俗从未间断。红、蓝、黄、黑、紫五色的糯米饭,白水煮过的坨坨肉,种类丰富的鱼虾、腊肉、酸菜和米酒……每当浓郁的姊妹饭香、嘹亮的敬酒歌声弥漫在十里八乡苗寨里,便知是姊妹节快到了。
节日当天,天刚放亮,梳妆打扮好的姑娘们就与小伙子们下田捉鱼戏水,或说或唱,相互戏谑。到了中午,在母亲的帮助下,姑娘们又戴上银冠,耳配银环,脚踩绣花鞋,涌向清水江边,围着圆圈踩鼓。指了指身上配有银片的刺绣花衣,方少保回忆:“除了接亲和出嫁的时候,过去只有在姊妹节上,大家才舍得穿漂亮衣服。”
夜幕降临,远方来的小伙子们到姑娘寨子固定的“游方”场,以吹木叶、口哨方式发信号,邀约姑娘们聚会。双方通过情歌沟通心意,你唱我答,一来一往。方少保说:“要是会的歌多,对歌能对到月落坡。”
在节日即将结束前,姑娘们还会将藏有香椿芽、棉花、松针等各类信物标记的五彩姊妹饭送给小伙,表达心中的情意。1998年,台江县首次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举办姊妹节,让这份浪漫与情意为更多人所共享。
2006年,苗族姊妹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以后,交通和基建好了,家家户户脱了贫,活动参与积极性更高喽!”从首届姊妹节便参与活动编导和策划的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熊金江认为,多年来,姊妹节不仅带动起台江招商引资和旅游产业发展,更成了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仅2024年苗族姊妹节期间,台江县旅游接待人数就达86.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42亿元。“唱苗歌跳苗舞,也能转化成好日子!”熊金江介绍,伴随姊妹节影响力的扩大,学校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银饰刺绣工艺品制作等专业都成了热门,为台江县苗疆艺术团等单位培养出一批批骨干人才。
“尤其是‘村BA’火爆出圈后,这股‘最炫民族风’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追捧。”熊金江说,现在学校在所有年级和专业都开设了民族文化课,周周都组织学生到台盘村“村BA”球场进行苗族多声部情歌、反排木鼓舞、芦笙舞等民族文化表演。闲暇时候,方少保也会受邀到学校讲课,向学生们口传心授,指导苗歌演唱的技巧。她说:“只要还唱得动,我就要把歌传下去,把幸福生活唱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