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8-08 10:00从昭阳城区往西行驶23公里就到渔洞水库。洒渔镇境内的老君山是由北往南走向的山脉,坐落在渔洞水库的东岸;乐居镇境内的渔洞大山是由南往北走向的山脉,坐落在渔洞水库的西岸。两条山脉相向而行,汇聚在石垭口处。人们在这里修建了渔洞水库大坝,让两山脉牵手相连,当地人把大坝这儿叫作石垭口。
石垭口和乐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疑问,我实地调查过多次,认真查看地图、翻阅资料,当查阅到《彝汉字典》的时候,发现“乐居”这个读音在彝语中的含义是:石垭口或石峡谷。恰好符合这里的地形地貌,与当地人的称谓相吻合,也可以算是当地彝汉民族语言融合的一个典范。
渔洞水库大坝前的洒渔河古柳绕堤,一汪清泉悠然地流淌着,河岸上的洒渔烟柳婆娑如帐幔,盛开的樱花若隐若现地掩映在沿河两岸的碧绿柳幔之中,花红柳绿,樱花和桃花锦簇成团,散发着春意盎然的蓬勃生机,人们赠予这段美丽河谷一个动听的名字:索玛樱花谷。索玛花是彝族青春美少女的象征。河谷平缓处的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清晰可数,在没有修建渔洞大坝之前,从花渔洞里游出来的鱼儿成群结队地在河流中嬉戏。
来到索玛樱花谷的顶端,巍峨的大坝从谷底拔地而起,耸峙在眼前,坝体高87米,坝顶长227.5米、宽12米,坝顶海拔1988米,正常水位海拔1985米,防洪限制水位海拔1983米,死水位海拔1950米。顺着坝体向上看去,渔洞坝埂的右侧海拔1948米处,有一根绿色的钢管,直径约0.8米,一端嵌入坝埂连通水库里的蓄水池,一端沿着坝体蜿蜒直达洒渔河南岸入地而去,这是昭阳主城区和部分乡镇的饮用水管。在海拔1948米的渔洞大山半坡上和海拔1951米的老君山半坡峭壁上,镶嵌着南北两条灌溉干渠,犹如渔洞水库大坝的两只巨型手臂,一南一北环护着索玛樱花谷。
渔洞水库大坝在索玛樱花谷的幽深处,索玛樱花谷的大门在离渔洞水库大坝东面约3公里的地方,洒渔镇和乐居镇以洒渔河为界,索玛樱花谷的大门处是这两个镇离得最近的地方,也是河道最狭窄处。在这儿,洒渔河两岸分别有两条山脉,把洒渔河挤压得逼仄而弯曲,在这两条山脉即将合拢处,却被洒渔河水冲出一条河道,两条山脉只能隔河相望,牵手的期盼随着无尽的洒渔河水向东流去。
洒渔河的两岸山脉分别是乐居镇的双包包和洒渔镇的高山寨。洒渔河的南岸叫双包包,因为圆形丘陵上有2个高耸的山峦而得名,周围住满了农户;洒渔河的北岸叫高山寨,因为这个寨子坐落在箐谷里的高地上而得名,从洒渔河下游的马龙村远远望去,双包包和高山寨就像豪门大院的“门当石”一样,守护着进入索玛樱花谷的大门。
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渔洞水库内靠近坝基处有一个高约六尺、宽三尺的天然溶洞,汩汩地向外喷涌着一股甘冽的清泉,泉水冬暖夏凉。冬天,洞口处常常有一缕缕薄薄的白雾升起,鱼儿常常在洞门前悠然自得地游出游进,偶尔还会有门板大的鱼从洞里游出,在河水里激流勇进,好像在探寻河水的源头。平日里,一群群鱼儿随着泉水逆流而上,有的跃出水面激起朵朵浪花,有的浮在水面随波逐流……每当春秋时节,鱼儿在水面上游弋,犹如稻田里漂浮着的稻花或谷壳,人们把这样的小鱼称作谷花鱼,把这个洞叫作花渔洞。结合土著民族语言考证这些地名,渔洞在彝语中的意思是水井或水塘,花渔洞的意思是:水井里的泉水滔滔不绝地涌出,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花渔洞是洒渔河的源头,从花渔洞里出来的不仅有泉水,还有成群结队的鱼儿。花渔洞在修建大坝前,是昭鲁西凉山片区的人们进入昭通城的马帮走廊,人们聚集在花渔洞口做交易,花渔洞口曾是一个繁华的山货交易市场。
渔洞水库向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命之源到肥沃的土地上,滋养着美丽而富饶的洒渔坝子,是人们的“粮袋子”。洒渔河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美丽而神奇的河流,从渔洞水库出来由西向东转北走向,河水缓缓流过洒渔坝子的万亩田畴,与冷水河汇合后进入青岗岭峡谷奔流而去。洒渔人善于领时代之先,在需要解决温饱的时候,就大面积种植粮食;在20世纪80年代家家手有余粮的时候,就大面积种植苹果,尤其是在21世纪初,苹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品质大幅提高,现在洒渔镇成了响当当的“苹果之乡”。
洒渔河常年流水滔滔,河道上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座石拱桥互通,河道两岸土地平坦,阡陌交错,田园碧绿,瓜果飘香,走在满目青翠的田间地头,宛如沉浸在花香四溢的天然氧吧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在昭鲁人民的日常生活里,渔洞水库是公认的后花园。每当提起渔洞水库,那烟波浩渺的千顷湖面就会浮现在脑海之中,那一路樱花、一河垂柳伴清泉就会呈现在眼前。河道是用青石条支砌的百年古岸,垂柳像松鼠硕大的尾巴在风中摇曳生姿,曲折回环的樱花小道两旁各类花卉姹紫嫣红,每逢樱花盛开时节,游客接踵而至,人头攒动,口袋广场里歌声悠扬颂盛世,舞姿翩翩赋悠闲,一幅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昭通对农耕文化有着较好的传承,特别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古蜀国时期,杜宇在成都建功立业的第一步就是教民农耕。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杜宇时时牵挂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去世后化为杜鹃鸟催促人们农耕,至今巴蜀地区在春耕前都要祭祀杜宇。无独有偶,昭阳区也有一个传统节日叫作“二月八”。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即便是春耕忙碌的时节,市民都要开展“耍龙洞”的传统节庆活动。天一亮,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就呼朋引伴赶往大龙洞,伴随着杜鹃鸟“布谷……布谷……”的节奏,踏着早春的步伐,徜徉在新春的欢快中。
昭通古有“穿龙池、溉田亩、为民兴利”的利济河,今有为昭鲁坝区农业灌溉、城市河道和堰塘补水的渔洞水库南北干渠。曾经有人说:南干渠难干,北干渠白干。原因是南干渠要把渔洞水库的水引到位于昭阳区南边的鲁甸县去饮用,从感官上看鲁甸县的地势比昭阳区高,因为昭鲁河的水是由南边的鲁甸县流淌到北边的昭阳区,在人们的想象中,渔洞水库的水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鲁甸县,所以说难干;渔洞水库南干渠采用海拔高低悬殊,由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输水的建设思路,逢山开隧道,遇谷架渡槽,终于把渔洞水库的水引到鲁甸县去饮用,而且还成为昭阳区永丰水库重要的补给水源。渔洞水库南干渠取水孔设于渔洞水库大坝右端3号坝段,内径1.8米,洞身长29米,为钢板衬砌,设计流量每秒10.5立方米,进水口底板海拔1948米,渠道底板海拔1947米,渠道沿乐居河下行,流经苏家沟、官坝冲等隧洞,沿乐居坝子西侧行至青龙山隧洞,继而折向东行,经马鞍山渡槽、大营坡隧道、永丰倒虹吸,最终进入永丰水库;南干渠全长33.83千米,入库流量每秒1.5立方米,渠末海拔1924.22米,灌溉面积10400公顷。
修建北干渠要克服两个难题,一是从高海拔的公鸡冲梁子处,横穿低海拔的洒渔坝子约3千米,到对面高海拔的锦屏山西北坡,其间还要横跨洒渔河。二是要攻克跨过葡萄井垭口的难题,这里是锦屏山和九龙山的接合部,也是通过昭鲁河的要隘,这里山高坡陡谷深,土质松软。如果解决不了这两个难题,北干渠修建好了也没有用,所以说北干渠白干。北干渠利用倒虹吸原理,在西面的洒渔镇联合村公鸡冲梁子上和东面锦屏山西坡上的乐居镇马龙村处,分别开凿沟渠,又在两山之间的洒渔坝子地面上铺设一根直径1.8米的大钢管,大钢管连接公鸡冲和锦屏山上的沟渠,渔洞水库的水就可以通过钢管穿过洒渔坝子,到达锦屏山的西坡,沿着锦屏山西坡北上,跨过葡萄井垭口处的高架桥渡槽,从渡槽里通过,这样的渡槽被当地人称作背水桥,意思是水从桥背上通过。现在,九龙山和锦屏山之间的昭鲁河上飞架着一渡槽,渔洞水从渡槽流淌到九龙山脚下,进入昭通坝子灌溉田地;渡槽下昭大公路与昭鲁河同向并行,为葡泉涌珠处的六祖分支景区增添了一道高空架飞桥的亮丽景观。
北干渠取水口位于渔洞水库大坝左端9号坝段,内径1.8米,洞身长24米,钢板衬砌,设计流量每秒13.5立方米,进水口底板海拔1951米,渠道底板海拔1949.5米。北干渠沿洒渔河经卯家冲隧洞、瘦大地、肖家冲、小腰冲、公鸡冲倒虹吸跨过洒渔坝子和洒渔河至马龙村,经葡萄井隧洞及渡槽,跨越昭鲁大河进入昭通坝子,沿着九龙山东行,经大围墙隧洞,跨利济河折向东南,途经省耕塘水库库尾,红萝卜地隧洞,转向南经飞机场倒虹吸,折向东南经三锅庄隧洞,最后流入甘河水库;干渠全长34.42千米,进入甘河水库流量每秒1.25立方米,渠末海拔1929.48米,灌溉面积11066.67公顷。如今,直径1.8米的蓝色钢管横穿洒渔坝子中部的大地上,跨过了烟柳花雾的洒渔河,形成一道大地卧蛟龙的景观,现在一股清澈的渔洞甘泉,通过钢管滔滔不绝地滋养着昭鲁大地。昭通人民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实现了“南干渠难干终干成,北干渠不会白干”的豪言壮语。
昭通自古就给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古朱提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不时泛起朵朵浪花。昭通古有朱提银的荣光,现在又有“一城三区,若干小镇”的辉煌。昭通古称朱提郡,境内有一座大山叫朱提山,盛产朱提银,有一条江叫朱提江,这是运输朱提银到中原的水运航道,朱提江左右两岸有滇铜京运的马帮古道,史书上称作“五尺道”,马帮从这里把朱提银驮运出去,人们称之为“朱提古道”,马帮又把丝绸从这里驮运进来,人们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一条古道承载着两种古老商品的名字,这是多民族文化互通共融的民族融合之路,一条道路的成功开通,形成一条经济带,加强了两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山大水大峡谷展示着乌蒙磅礴的壮阔,山高坡陡土地少磨砺出昭通人勤劳、勇敢的品质,每个人都向往着走出大山去看看广阔的天地,昭通人走出去的历史较早,也经历了千难万险。据史书记载,最早走出去的人是蚕丛和杜宇,《昭通旧志汇编》中载:“蚕丛鸟道,举步维艰。”古蜀国的开国之君蚕丛走出去的时候,道路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就像鸟的足迹一样若隐若现,出行之难可想而知,后人把这样的道路称为“蚕丛鸟道”,出行的艰辛,锤炼了昭通人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蚕丛在五尺古道、巍峨的大山峡谷里穿行,水随山转,路伴江行。追溯昭通人的出行历史,可以看到《蜀王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古蜀国的第四代王杜宇就是朱提人,他的妻子也是朱提人,来自朱提江的源头。
朱提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在中国的矿冶史上和货币史上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朱提银的流通把中原和西南紧紧地连在一起。昭通物产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自古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昭通独特的经济架构,昭通盛产朱提银,特别以朱提银的品质好、品位高和品牌硬而享誉华夏大地。朱提银自西汉起就作为国币在全国流通,带动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人员交往、物资交流和文化交融,不曾中断过的人文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奠定了繁荣的经济基础。
《昭通市志》中记载:“朱提银,开采历史悠久,到西汉王莽执政时,朱提银生产处于兴旺阶段,并已作为全国流通货币。王莽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进行的货币改革中,将全国通用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等品,其中银货以重八两为一流,值小钱一千铢;朱提银因成色好,含纯银品位高,值一千五百八十铢,其比值较其他银货高出50%以上;后世称银为‘朱提’,至清光绪年间一直作为全国流通的货币。”朱提在彝语中的意思是金子和银子,朱提山就是金山银山。
朱提银在全国的大量流通,带动商品互换,马帮频繁往返、深入交往,促进了多民族文化互通共融、经济繁荣。昭通资源富集、人文历史悠久,曾有“小昆明”的美誉。现在,渔洞水库为昭通新兴产业电解铝、水电硅和光伏玻璃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源头活水,为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成为昭鲁大地上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渔洞水库径流区的绿水青山成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金山银山,也是昭鲁人民的祥和家园。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前人创造了辉煌的“朱提文化”,朱提文化把昭通洗练成滇东北区域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而渔洞水库则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一枚熠熠生辉的蓝宝石。
通讯员:普顺良/文 王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