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5-05-20 07:16唐正鸿
创新一词多次出现在市委的《决定》之中,如“创新驱动”、“创新合作机制”、“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投融资模式”等等。经记者统计,多达十余次,足见市委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按理说,昭通是资源大市、人口大市,创新应不成问题,但恰恰相反,昭通在创新上是比较欠缺的。这些年,昭通在全国全省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创新屈指可数,少之又少。这与昭通的实际不符,与当今的潮流也不符。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好的思路创新,可以改写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好的模式创新,可以拉动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一个好的产品创新,则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亚投行”、“金砖银行”等等,是国家侧面的大手笔、大创新,而“一门户”、“一中心”、“一走廊”,则是昭通的创新。
创新,首要的是思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翻阅昭通的发展史,观察周边的建设历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什么时候,哪一个领导,思想解放了、思路创新了、有“闯” 劲了,那个地方就快速发展,反之,则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其次,是模式和机制的创新。这是典型的战役性、行业类的创新。学习借鉴别人的发展模式,推行先进机制,是对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消化吸收,并且要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拿出创新型的模式。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人云亦云的跟风发展,是很难突破,很难发展的。市级的工业园区如此,县级的工业园区更是如此,发展缓慢。
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不论是思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甚至产品创新,都离不开人,人是取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倡导创新,鼓励创新,就要为创新营造好的环境,树立好的风气,提供有力的保障,让创新者愿意去创新,敢于去创新,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鼓励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实际中。昭通有这样奖,那样奖,唯独没有创新发明奖。记者建议市县增设一个创新奖,对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进行奖励,而且要重奖,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实惠。建立创新考核机制,让创新成为常态化。
一个哲人说过:“一个地方有万分之一的人参与创新,这个地方就有发展的希望;有千分之一的人参与创新,这个地方就能飞速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市县对创新的重视,创新一定会在昭通快速火热起来,昭通会因创新而促成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