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坦言亲历 秉笔春秋

 2015-05-15 10:07  来源:

■周 翔

读罢傅老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旅途》一书,久久不能平静。傅老以旅途喻人生,写了自身大抵可概括为“少年窘、青年幸、壮年火、中年平、老年静”的人生旅程,自述而不失亲切,质朴而不失厚重,直率而不失智慧。言为心声,文以载道,从中我们可以追溯时代脚步,感受社会风云;也可以穿越时空隧道,重温岁月沧桑;还可以通过字里行间,触摸人情世故炎凉;更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翔实的人和事,体味年华如歌的行板,体味时光如水的旋律,体味职场如铁的营盘,体味生活如戏的变幻…… 这样一本直抒胸臆的自传,充满时代气息和个人的体温脉动,令人感慨万千。

《人在旅途》时间跨度大,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整整半个多世纪。涉及的人和事颇多,有土改、文革、学大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涉及同事、上级、群众、亲属等许多人物。不管写人写事,作者都远离春秋笔法,采取秉笔直书的方法,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对自己二十多岁就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浮浅和忐忑,以及基层干部对他的担心和轻视。对自己小学学历就担任地区文教局长,他并不讳言人们对他的非议吐槽。对自己堂堂县委领导却家庭一穷二白、生活拮据,他也毫不回避。对那些支持并理解他的同志,他充满感激之情,对那些居心不良者,他口诛笔伐, 决不同流合污。

傅老籍贯鲁甸,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被组织选中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不久就当上了副组长,之后正式参加工作,在镇雄工作多年,对农业经济工作颇有建树,他的人生峰谷在当时的昭通县委书记任上、稳定在畜牧局和文教局长任上、定格在地区文化局长任上。他没有忘记自己是怎样从乡村苦孩子一步步成长为领导干部的,在“官场感悟”中写道:“我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社会,从一个贫困山区、贫困家庭的农家子弟,在共产党的阳光照耀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人民群众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当了人民的干部,整整四十多年…… 我的一生是平凡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也没有严重的失误,既普普通通,又顺顺利利…… 在长达几十年的官场中,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事情,这完全是在组织中,在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领悟边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

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傅老总是充满感恩之情。这种感恩分为两个层次,底线是感谢党对自己的解放和培养,高度则是忠诚党的事业,始终不渝。

作者在自序中已经坦言,“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写出来,作为精神财富留给子女,并奉献给亲朋挚友。”

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对人生负责的写作动因。并不是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标榜自己的什么功绩,也不是要体现古人立功立德立言的志向,以求得流芳千秋。而只是一种客观舒畅的叙述愿望,一种忠实记录、不图功利的思想,因而作者写得较为自由舒展,好些章节细致入微。有的部分具有较强的历史资料价值,有的段落具有原始记载的意义,好些文字还具有家常话的亲切感。

写自己的族谱津津乐道,写自己的童年不讳言贫寒,写自己的工作履历字字确凿,写自己的一些岗位成就如数家珍,写高兴的事不厌其烦,写得意的经历全面回顾,全盘总结,形同报告,有时行笔密如梳子,有时更如篦子…… 如此这般的十七万多文字,其实读来并不令人疲倦。如同展览,全程连贯,但你可以各取所需详略。其实我觉得最为情文并茂的段落,还是第八章《清贫成家》。作者写了自己的家庭、爱情、子女等,情真意切,娓娓道来,可以见微知著,从中窥见作者工作以外活生生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

我注意到,傅老称妻子一直用“夫人”这个尊敬的字眼,他详尽地写了自己真诚、单纯而拙朴的恋爱经历:

“那时不知道恋爱怎么谈,见面时没有多少话可说,相互通信也是谈些工作、生活上的事,很少抒发思想感情……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恋爱婚姻更是如此。我和夫人光芬都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经受过苦难的熬煎,能够同呼吸共命运,有共同的思想和语言,有共同的生活习惯,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过日子,直到白头偕老。”

写到夫人的穷困童年,作者的笔底充满怜爱和细腻:

“光芬才八岁,为了生活就开始帮人带小孩、帮人点苞谷等求生活。没有钱买布缝衣裳,就讨猪草卖,讨了半年猪草,买了六尺小布缝裤子,还是两个颜色,因为是分两次买的……”

写到婚后并不宽裕的生活,作者对夫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这里,我要为我的夫人说点话,我们这个家,完全是我的夫人支撑起来的…… 文革期间,物资短缺,实行凭票供应粮食,孩子们又是长身体的时候,为维持生活,增加点营养,夫人在1967年到1969年,每年自己养一头猪,经常起早贪黑扯猪草,累得直不起腰。”

写到自己堂堂县委书记家庭却困难重重、捉襟见肘的窘态,作者显得平静而坦荡:

“家里时常领核桃来敲;在印刷厂领学生作业本来订;大女儿利用假期帮养路段敲公分石,早出晚归苦了一个多月;小儿子也在街上摆摊卖过冰棒,一家人辛苦劳作,弄几文手工钱贴补家用。县委书记的孩子做小工谁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正如我大女儿所说,我爸爸当县委书记给我们的好处,就是开会发电影票,得多看几场电影!”

这样一个曾经共同度过贫困的家庭,若非作者披露,真是难以相信。然而这也是那个时代短缺经济、权力理性的一个历史缩影。

时下老同志写回忆录、写自传渐成风。其实写回忆录或自传最可贵、也是最必要的一点,就是要写真人真事且不讳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点,傅老显然做到了。另一方面,写有意义的、不仅对自己重要、同时对大家也能唤起共鸣的文字,这点傅老当然也没有忽视。像他这样曾经身居要职的人物,要写有意义的真人真事必须有担当,勇于对历史负责,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勇于对含糊无聊的记载说“不”。

傅老写自己得意的事业,给人印象至深。如写自己二十多岁就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的经历,写担任公社党委书记着力抓生产的成绩,写获奖上北京交流的感受,写文革期间赋闲自己动手做家具的苦涩与开心,写文革后期获解放抓经济工作的成效,都是情动于衷。尤其是在镇雄抓“五小”工业会战、抓农业学大寨组织浩浩荡荡的303人远足考察行动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写自己的得失功过也是颇费踌躇的事,写功劳过多难免有自诩之嫌,写过错突出又如同忏悔。傅老选择了直言不讳,写成绩不羞赧,写不足亦坦然。大段的总结式回顾充满自信,给人不讳喜形于色、怒形于色的感觉。这是不容易的。对“五年县官”,他总结自己“既没有长大也没有缩小,对于认识社会、认识人和事,增长了不少见识。有成功也有失误,取得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训,收获也是很大的。”对“三任局长”,他也自认尽职尽责,胜任愉快。而回首他政治生涯起步、磨砺、成长、逐渐羽翼丰满的镇雄履职经历,更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一段段真情的叙述,可以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